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恨水散文《陶然亭》阅读

(2012-05-19 23:06: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学

张恨水散文《陶然亭》阅读

陶然亭

张恨水

    (1)陶然亭好大一个名声,它就跟武昌黄鹤楼、济南趵突泉一样。来过北京的人回家后,家里一定会问:“你到过陶然亭吗?”因之在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逛陶然亭。

    (2)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电车。找了一个三秋日子,真可以说是云淡风轻,于是前去一逛。可是路又极不好走,满地垃圾,坎坷不平,高一脚,低一脚。走到陶然亭附近,只看到一片芦苇,远处呢,半段城墙。至于四周人家,房屋破破烂烂。不仅如此,到处还有乱坟葬埋。虽然有些树,但也七零八落,谈不到什么绿阴。我手拂芦苇,慢慢前进。可是飞虫乱扑,最可恨是苍蝇蚊子到处乱钻。我心想,陶然亭就是这个样子吗?

    (3)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以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盖了此座庭院。采用了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后来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宴会之所。到了乾隆年间,这地方成了一片苇塘。乱坟本来就有,以后年年增加,就成为三十五年前我到北京来的模样了。

    (4)过去,北京景色最好的地方,都是皇帝的禁苑,老百姓是不能去的。只有陶然亭地势宽阔,又有些野景,它就成为普通百姓以及士大夫游览聚会之地。同时,应科举考试的人,中国哪一省都有,到了北京,陶然亭当然去逛过。因之陶然亭的盛名,在中国就传开了。我记得作《花月痕》的魏子安,有两句诗说陶然亭:“地匝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可是这三十多年以来,陶然亭一年比一年坏。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5)1955年听说陶然亭修得很好;19 56年听说陶然亭更好,我就在6月中旬,挑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带着我的妻女,坐公共汽车前去。一望之间,一片绿阴,露出两三个亭角,大道宽坦,两座辉煌的牌坊,遥遥相对。还有两路小小的青山,分踞着南北。好像这就告诉人,山外还有山呢。妻说:“这就是陶然亭吗?我自小在这附近住过好多年,怎么改造得这样好,我一点都不认识了。”从她吃惊的情形就可以感觉到:陶然亭和从前一比,不知好到什么地步了。

    (6)陶然亭公园里面沿湖有三条主要的大路,我就走了中间这条路,路面是非常平整的。走不多远,就看见两座牌坊,雕刻精美,金碧辉煌,仿佛新制的一样。其实是东西长安街的两个牌楼迁移到这里重新修起来的。这两座妨碍交通的建筑在这里总算找到了它的归宿。

    (7)走近几步,就是半岛所在,看去两旁是水,中间是花木。山脚一座凌霄花架,作为游人纳凉的地方。山上有一四方凉亭。山后就是过去香冢遗迹了。原来立的碑,尚完整存在,一诗一铭,也依然不少分毫。我看两个人在这里念诗,有一个人还是斑白胡子呢。顺着一条岔路,穿了几棵大树上前,在东角突然起一小山,有石级可以盘曲着上去。那里绿阴蓬勃,都是新栽不久的花木,都有丈把高了。这里也有一个亭子,站在这里,只觉得水木清华,尘飞不染。

    (8)西角便是真正陶然亭了。从前进门处是一个小院子,西边脚下,有几间破落不堪的屋子。现在是一齐拆除,小院子成了平地,当中又栽了十几棵树,石坡也改为水泥面的。登上土坛,只见两棵二百年的槐树,正是枝叶葱茏。远望四围一片苍翠,仿佛是绿色屏障,再要过了几年,这周围的树,更大更密,那园外尽管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园中清静幽雅,就成为另一世界了。我们走进门去,过厅上挂了一块匾,大书“陶然”二字。那几间庙宇,可以不必谈。西南北三面房屋,门户洞开,偏西一面有一带廊子,正好远望。房屋已经过修饰,这里有服务处卖茶,并有茶点部。坐在廊下喝茶,感到非常幽静。

    (9)近处隔湖有云绘楼,水榭下面,清池一湾,有板桥通过这个半岛。我心里暗暗称赞:“这样确是不错!”我妻就问:“有一些清代小说之类,说起饮酒陶然亭,就是这里吗?”我说:“不错,就是我们坐的这里。你看这墙上嵌了许多石碑,这就是那些士大夫们留的文墨。至于好坏一层,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那总是好的很少吧。”

    (10)坐了一会,我们出了陶然亭,又登上了云绘楼。这楼有三层,雕梁画栋,在远处觉得十分富丽雄壮,及向近处看,又曲折纤巧。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①移建过来的。它和陶然亭隔湖相对,增加不少景色。

  11)这一趟游陶然亭公园,绕着几座山共走了约五里路,临行还有一点留恋。这个面目一新的陶然亭,引起我不少深思。要照从前的秽土成堆,那过了两三年就湮没了。有些知道陶然亭的人,恐怕只有在书上找它陈迹了吧?现在逛陶然亭真是其乐陶陶了。

                    (有删改)

     []①中南海,在古代属于皇城禁苑。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    )

   A.文章第一段将陶然亭与趵突泉相类比,突出陶然亭的名声之大,与三十五年前慕名前往后的所见所感形成强烈对比。

   B.陶然亭的盛名是因为它地势开阔,又有些野景,在百姓和士大夫眼中是景色最美的地方,成为游览聚会之地,并且随之传布天下。

   C.作者认为那些士大夫们在陶然亭所留的文墨好的很少,是因为他们的诗作所流露出的多是些封建的腐朽没落思想情趣且艺术水准较低。

   D.作者在离开陶然亭时还有一点留恋,是因为作者和其妻女在陶然亭中被大而密的树包围,亭外车水马龙,一概不闻不见,感受到了难得的清静幽雅。

   E.本文详略得当,略写陶然亭的旧貌以及来历是为了反衬和渲染今天的陶然亭美丽如画,惜墨如金却突出了本文的主旨。

    12.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陶然亭”来展开全文的。(6分)

    1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①真是对不住那个盛名了。

     ②打听别人,才知道原来是从中南海移建过来的。

    14,这篇散文在叙述方式和情景关系的处理方面很有特点,你对哪一方面更有感触,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结合文本陈述理由。(8分)

 

   115A  E

   126)①开篇点题突出陶然亭的“名声”;②回忆展;写三十五年前陶然亭的破败;③穿插交待陶然亭的来历以及曾经的美好;④详细描述今天陶然亭的巨变和妩媚;⑤总结抒发对新中国的赞美和热爱。

   136)①“对不住”,表明了三十五年前陶然亭的破败、荒凉,名不副实;“盛名”,则表明曾经的陶然亭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美好。②强调曾经的“皇家之美”如今已经成为“大众之美”,深化了主题。

   148[示例一]本文综合运用了顺叙和插叙的叙述方式。顺叙彰显了今天陶然亭全新的美丽风貌,体现了“旧中国把景变成坟、新中国把坟变成景”的思想主旨;插叙则突出旧中国陶然亭的破败与荒凉,让人生出“这就是陶然亭吗”的疑惑;展示了陶然亭的由来和曾经的自然、人文之美,增加了历史事实,丰富了文本内容。

    [示例二]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本文通过融情于景的今昔对比突出了新中国建立后世风人情焕然一新的主题。在描写旧中国的陶然亭时用了“满地垃圾”、“破破烂烂”、“乱坟葬埋”、  “七零八落”、“飞虫乱扑”等词语,传递出失望厌恶之情;描写新中国的陶然亭则用了“大道宽坦”、“金碧辉煌”、“绿阴蓬勃”、“清静幽雅”、“富丽雄壮”等词语,表达出强烈的赞美喜爱之情。

 

张恨水散文《陶然亭》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