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地产“美国模式”

标签:
冯仑风马牛集中营冯子论语美国模式房产杂谈 |
http://s12/middle/612af549gaf7adb74803b&690
不知道有没有看到这个图就喷笑的孩纸,最开始在《冯子论语》的“美国模式=导演+制片”里看到这些有爱又拉风的钢盔工人们,着实笑了一顿。
只记得当时烦闷想找搞笑视频来消遣,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个简介为“地产商的最高境界,如张艺谋般不出钱只收费的运营模式。”
张艺谋?噱头吧?冷眼看片子,却华丽丽被shock到了。且不说那些逗乐的小钢盔,也不说那从土财主到知名大导演的过程,就说本文开头说的地产模式。
片子通过一个嘟嘟和一群有爱的小钢盔表现了地产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面说的导演加模式算一种,此外还有地主加包工头以及厂长加资本家。片子将导演加模式即“美国模式”推为地产商发展的最高境界。乍一看有点不明白,细想其实也有道理。
鉴于房地产的行业的暴利与社会民众的矛盾,政府各种干涉使得土地的取得成本越来越高,房地产融资渠道越来越窄。中国房地产企业在变化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下,必然要改变其现有的开发模式,进而转变企业的盈利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其变化之一就是由“香港模式”向“美国模式”的转变。
所谓香港模式,即从拿地、规划、开发、销售、物业等全流程皆由一家房地产公司封闭操作。有点一条龙包干的意思,而“美国模式”则不同。
万通老总冯仑在《房地产美国模式——冯仑谈商录》一书中提到,房地产“美国模式”专业分工细致,每一环节部门通过完成各自的任务获取利润,是一条横向价值链,真正的主导者是资本和发达的基金,开发商、建筑商、中介商以及其他环节都属于围绕资本的价值链环节。
就像片子《美国模式=导演+制片》里表现的一样,在经历了最初的地主加工头阶段以及厂长加资本家阶段后,再加上遇上的金融危机,几近毁掉的地产商选择导演加制片的美国模式。不管从融资到建筑到最后的售卖,分工协作,到最后谋最大利益,地产商也功成名就。可以想见在地产行业“美国模式”比 “香港模式”的优势。
虽然目前“美国模式”还只是盈利模式转变的一种,其在很大程度还处在一个比较新的阶段,企业在转变时若能较好的结合其特点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中国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变化趋势 观察报 2006-1 赵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