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公款宴请”令是健康协会发布的?
(2013-02-05 15:49:07)
标签:
知风公款宴请禁令官员身体制度积弊 |
文/知风
近期,36岁的徐先生总算是松了口气,自从“禁公款宴请”令执行后,他再也不因春节应酬而揪心了。用他的话说,“再也不用怕三天两头醉醺醺,再也不会一周去一次急诊室”。(2月5日《武汉晨报》)
徐先生的话虽然听起来有点让人忍俊不禁,但确是事实。“禁公款宴请”令下达半月之久,4日,记者从武汉市各大医院急诊室、120急救中心、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以及部分事业单位了解到,最明显的是胃肠病患者减少了,醉酒人数减少了,因为害怕应酬而年年发愁,最后被迫去精神科的人也少了。
这可谓“禁公款宴请”令的显著成效。根据这种“成效”,假如脱离现实语境,可能会产生一种疑惑:“禁公款宴请”令出自哪个部门?笔者“百度”了一下“有关部门”,还真找到了一个“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难道“禁公款宴请”令是健康协会发布的?
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禁公款宴请”令出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的“通知”,但从“通知”后的显著成效来看,就公职人员群体而言,似乎帮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的一个大忙,大大地提高了公职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但这种看似实实在在的“好处”,恰恰淡化和转移了“禁公款宴请”令的反腐败意义。这本来是为了防止权力“肌体”的腐败,而非公职人员肉体的健康。把一项严肃的反腐举措“健康化”,与把有关政治的话题娱乐化有什么区别?
诚然,确实存在公款宴请的“受害者”,但更多的是公款宴请的爱好者,有的甚至到了“上瘾”的地步。否则,在“禁公款宴请”令下,怎么会有转入“地下”的内部餐厅?怎么会有采取化整为零方式、不惜“隐姓埋名”的公款吃喝?在“禁公款宴请”令的风头上,急于把那些受益者描写成“受害者”,在真正对公款宴请深恶痛绝的公众眼里,只能徒增笑料。
有一个成语叫“欲盖弥彰”,指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那些在“禁公款宴请”令下感到“顿时轻松了很多”的公职人员,其以往的“不堪重负”究竟是何种公干?以至于“三天两头醉醺醺”、“一周去一次急诊室”,甚至还有对此“愁”的“被迫去精神科”的?不就是喝个酒、吃顿饭么?至于这样像“吃冤家”似的宁可吃的胃出血?而当这些公款宴请的“受害者”被“禁公款宴请”令“解救”出来时,首先想到的竟是可以止住身体上的胃出血,而没有意识到纳税人可以少“出血”;没有去反省公款宴请对整个社会肌体的损害,而是庆幸于公职人员的肉体免受伤害。那么,只要公职人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权力“盛宴”还将进行到底?
当然,在这种令人唏嘘的矫情中,是想获得公众对公款宴请的体谅和同情。那么,笔者不禁想问,在公款宴请屡遭社会诟病的现实下,是谁在逼迫公职人员舍身赴宴?这种官场恶习是怎么形成的?为何不用亲身的“痛苦经历”,揭露和抨击一下官场的潜规则?这样的“痛定思痛”,不应该是公职人员肉体上的“痛苦呻吟”,而应该是对制度弊端的追根寻源——因为,“禁公款宴请”令毕竟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反腐举措,而非“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的公益宣传。
相关新闻链接: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3-02/05/content_5119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