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个吹鼓手还分得清丧事喜事吗?

(2011-07-27 18:30:42)
标签:

知风

动车追尾

社会体制

优越性

西方媒体

杂谈

文/知风

 

希望我的这篇评论冤枉了一个好人,也宁愿我的语文水平只到了勉强识字的程度,以至于我看不懂一篇反讽的文章。但转念一想,一篇反讽社会体制的文章,是不大容易登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的《公益时报》上的。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从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看中国社会体制优越性》。

 

这个文章标题本身是耐人寻味的,“动车追尾”指的是已经造成39人死亡的,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在温州市双屿路段发生追尾,这无疑是一场悲剧。而一个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要通过一场举国震惊的悲剧来彰显,其中的“发散性思维”真的让人惊叹不已。

 

如果排除这是一篇讽刺性杂文,那么也许就是一位吹鼓手。当下不管婚丧喜事,多会请来吹鼓手,这还是一种职业,叫做婚礼(丧礼)仪仗队。据说有的人家为了排场,丧礼请了婚礼的仪仗队,结果还闹出了笑话,因为婚礼仪仗队的吹鼓手是专门吹奏颂歌的,所以由于职业的习惯,在丧礼上竟然吹出了“今天是个好日子”。联系之下,这篇《从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看中国社会体制优越性》,出现在动车追尾原因未明,无辜死者尸骨未寒,相关疑点没有解释的时刻,有必要质疑,这个吹鼓手还分得清丧事喜事吗?

 

诚然,《从温州动车追尾事件看中国社会体制优越性》并不像“今天是个好日子”那么直白,至少还作了“大夏天冻死一只老绵羊”式的娓娓道来。在这些说道中,很多是我们熟悉的,人民群众做的再好,也是领导有方。文章说“事件发生短短两个小时后,网友转发的寻亲微博就达到了50万条之多,而数百名志愿者在医院门前排起了长龙献血,现温州储备血量已经远远大于了救援需求”,这似乎在说微博的力量,只是不知道“围脖”什么时候成了“顶戴花翎”?文章又说“在温州血液中心,温州市四川商会组织会员集体献血,还有一些企业自发送来矿泉水、面包,为献血者做好后援工作”,令人纳闷的是,为何只有“商会”、“企业”,唯独没有政府部门?文章还说“团结互助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承,但前提是要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中才能存在,若是无序的社会,自保都来不及,更谈不上助人了”,这应该是在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道德观念吧?“自古以来”可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体制啊。这喇叭吹的实在有点不着调了。

 

说实话,在哀怨的气氛中唱赞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何变悲情为激情呢?除非找一个借机发难的话题,把本来应该因悲痛而发出的抽泣变成慷慨激昂。文章最后说道:“西方媒体一直都爱指责中国,但是,单就从这种应对危机的事件,集中力量办一件事情所表现出的魄力与效率,西方就望尘莫及。而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勇敢与无私的优秀品质,难道是一个不良社会体制能培育出来的吗?”这是哪跟哪啊?在突发的不幸事件面前,怎么就突然想起“西方媒体一直都爱指责中国”?他们一直都在指责中国,你就挑这个时候予以回击?你就挑这个连本国老百姓都在质疑政府行为的时候,让西方媒体来看看中国社会体制的优越性?

 

看见过一贯闭着眼睛唱高调的吹鼓手,没见过如此“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帮倒忙者。腾讯网友“常夏之扉”评论,“我看了看,觉得不是讽刺,我更觉得这种文章简直就是反人类等级的,面对如此惨剧,却仍旧手里拿着胭脂盒去评论制度有多优越……”。但我不相信:这篇文章不是讽刺,这也许是一种写作手法,它就是那么写出来了。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相关新闻链接:http://view.news.qq.com/a/20110726/000057.htm

 

高房价是怎么鈥溋冻赦澋模 本文发表在 凯迪网》《天府评论》《汉网评论》《博客日报.博客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