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老拿“春晚”说事

(2009-11-09 11:22:46)
标签:

知风

春晚

周立波

赵本山

娱乐

本文已经收录到新浪文化博客【人文视野】栏目

本文在新浪『百姓杂谈』被本版版主欧亚大陆加入推荐

本文在凯迪网络文化散论刊出

 

文/知风

 

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盼过年,是因为那时经济条件不好,物资不丰富,过年的时候可以穿新衣服,吃鸡鸭鱼肉。尽管是几日的畅快,也算是365日的唯一盼头。虽然期盼,但也是必须到了农历十二月廿日后才开始,不会刚过了正月十五就接着等待下一个“过年”。

 

而如今的“春晚”似乎比当年孩子们盼过年还要如饥似渴,才过了春节长假,也许北方的雪还未完全消融,下一期“春晚”已经成了议论的话题。好像中国人的文化娱乐就剩下“春晚”这部独角戏了;中国人的全部精神食量就仅剩“春晚”这块香饽饽了。“春晚”从春天谈到夏天,从夏天谈到秋天,一不小心让不大注意节气的人误以为下个礼拜就要过年了。

 

“春晚”一直从蒙着神秘的面纱开始,就像传说谁家娶了一个十分标致的姑娘,遮着红盖头款款走来,揭开盖头一看,原来就是弄堂口张三家的丫头。尽管如此,每次“迎娶”还是那么神秘,还是那么让人好奇、让人期待,哪怕换上了李四家的女儿,一样的让人毫无惊喜。

 

一场文艺演出能让这么多人牵肠挂肚,在总共365天的一个年度中,花将近360天为“春晚”倒计时,还是因为“春晚”是“央视”的春晚,不是一般大户人家的堂会。在这个讲名气、比排场的年代,“央视”绝对是“头牌花旦”。关心“春晚”,议论“春晚”决不是无聊的行为,更不是观看文艺节目那么简单,想象力丰富的也许认为与爱国有关。

 

本山大叔的一场大病,似乎撩开了“春晚”的神秘面纱。许多人担心,没有本山大叔的“春晚”还叫“春晚”吗?所以朋友们祈祷祈福,头面人物前往探视,把一个二人转艺人烘托的国宝似的。估计当时死个把省长、市长的都上不了头条新闻。这样一来,无意中拆穿了“春晚”的神秘内幕,一个本山大叔的可能缺席竟可以使“春晚”黯然失色,可见堂堂“春晚”也捉襟见肘、囊中羞涩。能让全国人们盼望365天开怀一笑的还是“白云”“黑土”抑或“不差钱”什么的。期待完全可以用猜测来代替,还有什么神秘可言?

 

又悉,近日央视虎年春晚总导演金越带队的导演组特地来沪与周立波长谈4小时,力邀他上春晚,并和郭德纲同台献艺,被周立波婉言谢绝。刚看这条新闻的标题,我是为周立波捏了一把汗的。因为笔者作为上海人,看过周立波的几场“海派清口”表演。所谓“海派清口”是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所创立,是从上海本地的单口滑稽、北京单口相声和香港“栋笃笑”等曲艺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清口就是一个人在台上表演,说的全是社会热点、焦点,加上演员自己的演绎,传达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节目中的噱头和出彩点大多是把上海方言中的调侃语“翻译”成普通话,熟悉这些俚语的上海人当然会捧腹大笑,但对全国大多数观众来说,即使配上字幕也最多是理解大概意思,笑的神经是绝对无法被调动的。幸亏周立波谢绝了“央视”的盛情,否则我估计周立波的节目一定会让绝大多数观众莫名其妙。不但如此,周立波用作笑料的南北方生活习惯的PK,个人觉得还可能引起“不和谐”的反应。

 

既然这样,央视春晚导演怎么还要邀请周立波去参加演出?可见能在春节期间让老百姓开心一笑的乐子实在太少。一直以来,本山大叔虽然也用方言表演,但北方的方言毕竟接近普通话,而周立波的上海话却足以让大多数观众一头雾水。如此牵强的选择,似乎有点“饥不择食”了吧。

 

其实没有必要把每年的“春晚”推上风口浪尖,不就是一台春节文艺演出吗,何必那么兴师动众。更何况泱泱大国人才济济,转化一下概念,调整一下尺寸,想上“春晚”的人不知其数。

 

因此,不要老拿“春晚”说事,快乐中国是365天的天天快乐,而不是在某一个晚上。放松点不行吗?

 

别老拿“春晚”说事

 

别老拿“春晚”说事

 

 

别老拿“春晚”说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