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拜读凤凰卫视著名记者闾丘露薇的博文《方言》,看完很是惊讶,我认同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但对她的有些观点很不赞同,个人认为普通话和方言是没有根本性冲突的,普通话有更重要的价值去大力的推广。鉴于此不同观点,特抒发心情说出自己对普通话与方言的客观看法。
闾丘露薇说其回上海所见亲戚朋友的子女都用普通话和父母长辈交流,这只能说明闾丘露薇忽略了亲戚朋友的想法,小孩和父母说普通话这应该只是父母为让儿子说好流利普通话的缘故,这完全不能说明小孩不会说上海话。深想,一个在上海话家庭长大的孩子,根本不会因为上下课用普通话和在家说普通话就造成不会说上海话,客观的说,小孩在读书之前就已经会说上海话,又在放学时间大多在家里听父母、邻居说上海话,而父母为了让子女练好标准普通话,才形成很多家庭喜欢用普通话和读书的小孩交流,实际上小孩是会上海话的,只是在上学期间很少说而已。而真正不会说上海话的,只出现在外地人居住区。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出现这样的人群是必然的。
闾丘露薇提到的香港、新加坡等地实行两文三语等语言政策,用这些小地方来比中国,让人感觉也是很片面的,新加坡做为一个华人占到百分之70的国家,实际上是长期强力推广英语的,母语要求学好的只是普通话而已,方言丧失的绝对比中国任何地方都要严重,会说少量方言只是一种文物保护式的挽留。说到香港,在40年代开始大量涌入从广东融入的广东籍新移民成为香港人的主体,他们往往文化较低,几乎绝大多数不会说国语,思想上也极为保守,推广英语对他们更是难如登天,才形成粤语为主的草根文化,加上90年代港英政府对香港人实行抹黑中国的教育,造成香港人的优越感和对普通话的排斥性。和香港几十年与祖国联系中断的环境相比,当今的环境与香港完全不同,上海赋予的是全国最大经济中心的使命,往往经济中心,方言是必然受到一定冲击的,因为经济活动的需要,更高效率的统一语言总是成为必然的趋势。上海作为大中国高度人员流动的地方区域,显然不等同于香港式的较封闭的社会主体语言做为绝大多数场合的交流语言。如果一定要学会当地方言才能去当地工作和生活,那这个城市也是最没前途的,通用语能让人民合作的更默契,香港的方言环境就不能形成新加坡那么强势的世界人才的集合。方言总是在方言区顽强的生存着,难道上海多了很多只会说普通话的人群就不叫海派了?那这个海派也真没多少内涵!
普通话是中国各地人们往来、社会活动越来越频繁应该大力推广的国家通用语言,它可以减少不同方言区人的隔阂,增进不同方言区人民的感情,促进社会活动的更便捷发展,他的推广力度肯定是要强于方言的,一些夸大普通话为方言危机的人,是狭隘的地方主义者,语言的保护不能归咎于普通话的推广上,只要有市场它就能顽强的生存,反之,一种语言在语言的交融进化中没有了市场,会被社会所自然淘汰,这符合物竞生存的自然规律。相信英国、德国、美国等国家的语言相对统一是长期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结果,哪种语言成为强势让市场来决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