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土不服”的何止是进口材料?

(2013-11-28 08:43:0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水土不服”的何止是进口材料?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耗资近7亿、历时三年建成的蚌埠大庆路淮河公路桥,于去年12月底正式通车,但仅9个月后,主桥面大面积出现"脱皮"现象。市民质疑是豆腐渣工程,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除了车辆超载因素,最主要的是桥面上使用的全部是进口材料,而外国的材料设计不适应蚌埠的高温。(中国广播网,1127日)

笔者相信,车辆超载确实能够造成路面“脱皮”,尤其是一些路面皮薄的地方。沥青也好,水泥也罢,按照工程总量应该厚度40公分,你却图省材料、节约成本,只浇灌20公分,自然是无法耐住那么多车来回飞驰。走在许多城市的大马路上,总能看到这里一个坑,那里一片洼地,难道真就是因为车辆超载吗?或者是车辆通行量远远超过了涉及承载量?其实不然,很大程度上都是工程的质量造成的,一方面是施工规程不符合质量要求,另一方面是施工方为了节省材料,该用的材料没有用够,再者就是材料存在质量问题,如水泥标号不达标等。这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豆腐渣”工程,一旦损坏,又开始无休止的维修,今天缝缝补补,明天挖挖填填,反正工程量越多,“老板们”就赚钱越多,反复工程就是腐败工程。

然而,耗资7亿、历时3年才建成的公路桥在经过了9个月的车辆“洗礼”后,桥面出现了大面积的“脱皮”。民众质疑也在情理之中,试问这工程质量该是好到了何种程度?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有没有人在工程之中“揩油”?7亿的工程款是如何用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能否做出解释?谁验收的,怎么验收的?一连串的疑问随之而来,可工程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却表示造成桥面大面积“脱皮”的真正原因在于使用的全部是进口材料,且外国的材料不适应蚌埠的高温。这不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说法吗?外国材料不适应蚌埠的高温,那施工当初是谁决定要用外国材料的?总所周知,外国材料比起国产材料来一般都要贵,且运输、采购等成本也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工程造价,那花这么些冤枉钱却造成工程总量没有保障,该谁负责呢?

当然,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该负责人的说法就会发现其经不起推敲。按常理,建筑施工材料都有一定的标号,例如对气温、湿度、天气冷暖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超出标准施工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投资达7亿的工程在这方面应该都是专家级的工程师设计施工的吧,监理也应该是有资质的,出现这个问题只能说明整个工程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再者,既然是进口材料,那么在质量上应该要比国产的要偏好,这么大的工程,材料采购应该是实行招投标制,对材料的要求也应该是更加严格规范的,绝对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综上所述,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进口材料不适应本地高温完全就是胡扯。投资高达7亿的工程在通车不到1年内出现如此重大的质量问题,相关审计单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不妨来个秋后算账,查一查工程质量和工程款,一定能够揪出“大老虎”。

“水土不服”说完全就是个破绽百出的借口,该工程负责人的说法完全是推诿和塞责,“神回复”都算不上,其解释可以简单用6个字概况:牛头不对马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