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孔子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是个圣人,无论修养和学识上都是由史以来最卓越的,其《论语》“学而时习之……”提倡人们要以学为主,言意活到老学到老。然而周润发却在《孔子》宣传活动上发了一个和孔子格格不入的飙,他说看了《孔子》不哭的不是人。尽管孔子是圣人,但只能是人们所学习的榜样,真要强迫性的要看了关于孔子的电影而流泪,恐怕是周润发的一厢情愿,而且还有些过火了,观众有自由消费权利,可以看了《孔子》后不满意而投诉,更有资格不哭。
在上海《孔子》宣传活动中,记者向主演周润发问他为什么看自己拍的电影会哭,不料周润发反问:“你没有哭吗?”记者说没有哭。周润发似乎忘记自己在宣传圣人了,当即发飙的说:“你还是人吗?”之后还说大家应该看《孔子》三遍。听这口气,大家还得必须看这《孔子》,看了还非得哭。
孔子提倡儒家思想,而不是炒票房
有人说《孔子》和《阿凡达》同一档期,很可能成为低调商品。周润发的发飙显然不无道理,每个人都看《孔子》难道还怕《阿凡达》。不过观众并不是傻瓜,经过无数国产在片的“洗礼”,知道自己要去看什么,花几十块是小意思,消费满意不满意才是硬道理。
如果看了《孔子》不哭就不是人,那么看了《世上只有妈妈好》不哭的又算什么?可能周润发没看过哭片,不知道所谓的哭从何来,人们对孔子的尊敬并不一定要表现在情绪上面,而是内心和学习上。难道尊敬孔子就要看这部电影吗?孔子提倡的是儒家思想,是让人们学而实习,天天炒作这炒作那,再来个王婆卖瓜,自作多情的卖弄也不免太强人所难了。片子好不好由观众说了算,演员在哪来一句“看了不哭的不是人”,不要说是周润发了,就是孔子本人也不可能让每个人哭。
戏子始终是戏子,无法与孔子并论
周润发是个演员,舞台前后也许得到了观众的赞同,但和孔子这样的智慧人物比起来,恐怕有些配不上这个角色。孔子这样的人物,无论从言行或是气节,是让人类放在供奉桌上尊敬的人。让一个戏子来对孔子遗留在人间的精神来炒作,反映出来的只是商业的嘴脸,观众是哭了,但不是被电影感动得哭,而是被现在的所谓“大片骗局”而错误消费而哭。
演技和文化是有区别的,一个演员只能是代表人物的画面,人们对这个人物的尊敬来源于历史,并不是来源于电影。现代的电影喜欢鼓吹,大肆炒作,讲的不是气节而是票房。所以周润发说看了《孔子》不哭不是人的语言,在和孔子这样神圣的历史人物对照之下,就像是一个市井谋利之辈在宣扬自己的商品。
为此我说,我宁愿背一百遍《论语》,也不会花几十块去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