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逆推的课
(2025-03-12 16:48:43)分类: 教学天地 |
2025年3月12日,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执教的《琥珀》一课,感想很多。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普文,趣味性强,寓意深刻,目的就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想起曾经是“小疫”时网络授课此文,艰难与辛酸历历在目。为了让学生专心学习,与学生斗智斗勇,在网上耐心批改作业,天天与家长沟通。学习效果远不如线下。
听完这位老师的课,我反思良久。不管是哪个学科,教师上课给学生呈现什么?我认为首当其冲是清晰的逻辑思维,即教学思路必须清,教学路径必须明,教学效果必须优。比如这篇文章,既然是科普文,还是推理性的科普文,我们不放尝试“逆推”上课。流程是:
场面一:沙滩玩耍
孩子和父亲在沙滩玩耍,发现琥珀。
场面二:晶莹剔透
大屏幕出示:1.珍藏在博物馆的琥珀图片,赋予简单旁白。这样一个价值连城,玲珑剔透的宝物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跟随科学家的脚步一起回到当年的场景一探究竟。
场面三:探索科学
琥珀形成的条件一:炎热的夏天
琥珀形成的条件二:蜘蛛扑苍蝇
琥珀形成的条件三:陆地下沉
发现:一、卷到沙滩
价值:证明远古时代就有苍蝇和蜘蛛--合理想象
如果开一个琥珀发布会的解说员,让学生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出示表格:
《琥珀》 |
|
时间 |
很久很久以前(约莫几玩年前)的一个夏日 |
地点 |
距离海韩元的松林里有一棵老松树 |
角色 |
小苍蝇和蜘蛛 |
起因 |
蜘蛛要吃小苍蝇 |
|
|
结果 |
陆地下沉,海洋的泥沙淹没了松脂球,几万年过去,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
出示评价标准,学生以此标准自己练习,然后组内练习。
科普解说员素养标准 |
等级评价 |
|
语言运用 |
紧扣文本找准依据与推测 |
A |
语言表达 |
表达准确、生动、有趣 |
A |
态势语言 |
声音响亮、落落大方 |
A |
如此,既能训练学生的技能,还能拓展思维,提升素养。琥珀形成的起因经过结果与琥珀形成的条件完美镶嵌,无痕衔接,每个条件必须具备,缺一不可。
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兴趣,悟中学,学中做,做中有收获,枯燥乏味的科普文变得鲜活灵动,趣味无穷。为学生将来探索科学奥秘奠定了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