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拜南师悟道处——灵岩寺
(2009-10-17 00:46:48)
标签:
南师法会芒鞋竹杖尊者袁焕仙灵岩寺 |
分类: 参学日记 |
1942年,与虚云大和尚齐名的“盐亭老人”袁焕仙先生闭关灵岩寺,历时数月,复行七会。当时,南老年方25岁,在成都中央军校任教,并不认识袁先生,但他每逢假日闲暇,芒鞋竹杖,肩负长剑,经常到灵岩来,“自己一个人在灵岩寺阁楼上修止观法”(《习禅录影》)。一天,袁焕仙出关时刚好碰到南怀瑾,两人一见面,晤谈之下,深有了悟,遂为忘年之交,后为师生。
去灵岩寺路旁的杉木林,树特别修长高大,还有点鬼魅哦。
这是当年的小道。可以想象一个炎热夏季,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芒鞋竹杖、肩负长剑上山来的情景。
在树林中发现了灵芝。都回家了才想起有可能是佛菩萨送的礼物,怎么没把它采回来呢!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沿石阶而上,可以想象当年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云集的情形。
一枝老树横插房顶,典型的川西民居。
终于到了山门了,很庄严的建筑。国家一级名胜风景区,于公元八世纪印度阿世多尊者所建。
石碑在“5.12”地震中断为两截,山上很多文物都遭受到了地震破坏,图片太多就没发上来,很心痛的。
这应该是童子拜观音吧。池子里以前应该塑有水莲观音或乘龙观音,可惜如今只见童儿不见观音了。
门可落雀。象这样的房屋山上很多,不但没有人住,而且连一个香客,一个游客都没见到。
这两棵静静卧在泥土中的古树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可见寺院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
茶禅一味,人走茶凉,荒凉得,这山茶也没人来采了。
这就是著名的千佛殿了,因供珍贵文物千佛塔而出名。无奈香火已断,供桌上除了厚厚一层灰,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著名的千佛塔了,由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灵岩寺时修建。为石雕堵坡式实心塔,通高3米,底径约7.5米,下设须弥式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共13层,下大上小,各层雕满结枷跌坐佛像,故称千佛塔。
下面这块石头一定要认真看看。让南老自己讲吧:“四十多年前,我在川西灌县灵岩寺,看到有人书刻在灵泉石壁上的两句话:‘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老子他说》)
灵岩山,原来叫灵验山。因山上供奉1000尊观音极灵验而得名。下面这尊石刻千手观音应该是唐朝的了。
好一个本来面目,把禅宗道场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惜看着他一个人站在这里,有种说不出的伤感。
精美的石室建于唐代,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气象。不知道曾经有多少高僧大德在此闭关开悟,真是功德无量。
石室内石刻佛象历经千年仍色彩艳丽,神态逼真,美仑美涣。特别是佛陀下半身隐在云层中的构思非常巧妙,在国内佛教塑像中少见。既适应石室空间低矮特点,又如理如法,不失佛像庄严。
5.12地震中,灵岩山充满神奇的传说,许多庙堂屋宇垮塌而没有一尊佛像毁坏,这张图片也算个见证吧。只是这千年的泥塑没有毁于天灾,却毁于管理,最右边那尊已经被雨水淋坏。看了让人掉眼泪。
灵窦泉
泉水清冽甘香,冬暖夏凉,不盈不竭。壁间刻有尊者像。旧时,每逢干旱,乡人至此求雨,所求多应,极为灵异。
灵岩山是一座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古刹名山。我曾经在青城后山,大邑雾中山等川内名山都曾看到过佛道一体化现象,很是让我思索,没想到灵岩山三教合一,让我很是惊讶。后面这些图片都是儒家和道家的。
下面这座八角型建设是为纪念黄老仙师而修建的,说实话,我先前根本不知道仙师是谁,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是马来西亚1960年出现的慈教创办人,慈教融合了我国传统的儒教和道教,主要降到坛前说教及扶持信徒修练神打功法。据说先师2000年前修炼成仙的宝坐卧在这里,所以寻根访祖于1991年花巨资修建纪念堂。不过,纪念堂从开光以来基本没使用就报废了,几年前山体一次大滑坡使纪念馆严重受损,去年的大地震使之成为严重危房。个中因缘恐怕非我辈所能猜测。
为什么灵岩山会有儒字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估计和李源澄当年在山上办一个著名的灵岩书院有关,不管怎么说,佛儒融合在这里是不争的事实。
不说也知道,这是道家太极八卦了。我猜测应该和当时把全套道藏背上来研究的那位居士有关。
第五洞天。灵岩道士一次施法降雨成功后赏赐的,背面有四个字“帝力神功”。
供奉的东狱大帝。壁画非常生动传神。
别小看了这几个字,这个采气场可是乾隆皇帝御批的采气场哟,在中国怕也是独一无二吧。
站在采气场里,你真的会感觉到有股凉悠悠的气从头顶直灌下来,你爬得再累到这里也会精神百倍,这是真的呢。
200年以上的老银杏,见证着过去与将来。从南师悟道的场所出来,我深深感恩于曾经在此参学修行的高僧大德的加持。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专心专意走下去的信心。
山上本来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如石经和石经洞,观音摩崖石刻等,要么是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要么就是道不通不能前往。以后有机会再写吧。灵岩古刹旁边就是目前中国塑画观世音菩萨形象最全的的观音堂,过段时间把图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