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炉

标签:
杨子荣上海《林海雪原》宋体转炉杂谈 |
分类: 此情可待成追忆 |
http://s15/middle/61267e1fg79d1a8065c5e&690
我要去的地方叫“三转炉”。
三转炉,三转炉,这个地名怪怪的。是在东北的哪个旮旯里?是在《林海雪原》中的白山黑水之间?风瑟瑟吹着土墙,远处细细的炊烟,偶尔,一大块雪从松上落下,伴着飘落的还有一两声遥远细微的狗叫。一个小炉匠,挑着担子,鬼鬼祟祟地转来转去……
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知道小炉匠是干嘛的啦。我小的时候也没有真正地见过炉匠;但我却清清楚楚地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电影,叫“打铜锣补锅”。之所以还记得,是因为我把它念成“打通萝卜国”。我怀着极其好奇的心情想去看看这个“萝卜国”的历险,却没有想到是唱戏的,而且又不是我爱看的古装武戏。大约是说一个女孩要嫁给一个小炉匠,女孩的妈妈不同意,他们合起来教育了这个思想不进步的老女人。面对如此白开水一般的剧情,你就可以想象我看的时候是多么的郁闷。
那时我十岁上下,看电影是很高兴的事儿,可这个电影太臭了,以至于我耿耿于怀了这么多年。三转炉一转,压在记忆深处的水就被转了出来,淋了一身。
和这个无趣的电影相比,《林海雪原》里的小炉匠却要有趣许多。小炉匠是许大马棒的联络副官栾平的绰号,一开始出来的时候,还是蛮机灵的,但最终还是陷进了杨子荣的口袋里。在《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大义凛然,高唱着“为非作歹几十年,血债累累罪滔天。代表祖国处决你,要为人民报仇冤。”啪——啪——两枪,令人激动的百鸡宴就开始了……
车窗外,三转炉还没有到,我看看四周,天有点阴。
上面的文字虽然是我思想的真实记录,却毫无疑问地暴露了我的年龄。迷恋过《林海雪原》的小孩,现在的头发里肯定能看到丝丝雪痕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三老四少,谁也逃不掉。就如在卡拉OK唱歌,崔健、齐秦、罗大佑、霍元甲,一吼就暴露了年龄。就如腰间生出的一圈赘肉,悄悄地长出来,就不那么容易再按进去了。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废话咱不说了。三转炉也不在东北,就在上海,宝山。
事后我查了一下,“转炉”是炼钢炉的一种。“小转炉,张大嘴,没有胳膊没有腿,嘴里喷金花,低头吐钢水。”这个名字之所以会出现在上海,或许这里曾是宝钢的老厂区吧?想当年,火花钢水,转炉吞吐万里如虎,革命群众就把这战斗生活的地方取名“三转炉”,那干劲冲天的革命热情,那火热沸腾的新生活!
且住且住,像我这样的年龄,一开始回忆就刹不住闸了,一不小心就迷失在岁月的高粱地里。宝钢1998年才成立啊,我怎么竟用七零年代的语言来想象它呢。我成不了至尊宝,也不要做唐僧啊!
(——你好好写吧!别贫了。
——是是。老婆教训得及对。)
我去三转炉,是因为这里有个上海玻璃博物馆。据说是改造的老厂房,倒腾出了个新的现代化的去处。三转炉连着长江西路,一路上不少货代的仓库,堆满了层层叠叠的集装箱。集卡车开得像疯子,呼呼喘着气,屁股后面扬起尘土。
记忆里总有一些东西,像这些默不作声的集装箱,谁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会被运到哪里,又是谁会在何时把它们突然打开。人就像这些集卡车,匆匆忙忙地奔来跑去,卸下一个集装箱,再装上另一个。集装箱里有什么,不知道。要知道干吗呀?反正我身上也驮着一个,别的车有,我也有。
我就是一个驮着集装箱的集卡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