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很多人妈妈抱怨爸爸脱离了育儿的责任,自己感觉既委屈又无奈。我对此深感理解,因为我的先生因为工作及性格原因,在孩子三岁之前也基本游离在育儿之外,无论是孩子的照顾、陪伴还是教育,几乎都不曾参与。我觉得造成这一点有以下几种原因:
1、爸爸没有经过怀孕的阶段,对父亲的角色进入比较晚。我觉得父子关系并不像母子关系那么有天然的联系。母亲因为怀胎十月,亲身感受这小小的生命的萌发、孕育和成长,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比爸爸更早的接受孩子,做好了为人父母的准备。而父亲是在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才体会到孩子的到来。所以,他们比妈妈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角色转变。
2、孩子成长的的生理需要造成对父亲和母亲需求的差异。一般说来,孩子在三岁之前对妈妈有着与生俱来的依赖。而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与耐心,使得照顾婴儿比父亲更加得心应手。这也在一方面造成父亲在婴儿时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与老人同住,老人的插手让爸爸有依赖。爸爸参与育儿比较少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大家庭之中。因为有老人帮忙,出于各种原因,造成爸爸的依赖思想,觉得自己不带孩子,总有别人带。不知不觉脱离了育儿。
虽然造成爸爸脱离育儿的原因有很多,不过,我觉得既然作为家长,父亲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中至关重要。作为妈妈,既然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得到完整的爱,希望爸爸做得更好,那么,与其我们抱怨丈夫做的不够好,不如行动起来,用我们的耐心和智慧,帮助爸爸成长起来,做一个好爸爸。也许你要说,我凭什么要去教他?我自己带孩子已经够辛苦了。或者,你会说,怎么改变?我家那位怎么说都不听?其实,换个角度想,妈妈就是一个家庭之中建立起父子关系的桥梁,改善父子关系,也是妈妈的一个责任。虽然会有些辛苦,但是付出才会有回报。当爸爸在妈妈的帮助之下,知道了孩子的需要,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沟通,父子关系一定会走上良性轨道。这对孩子未来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
如何帮助爸爸和孩子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法。
1、不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发泄不满的工具,为孩子树立父亲的正面形象
我先生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并且有一段时间非常的迷恋网络游戏。有时候看着他优哉游哉的打游戏,而自己一刻不停的陪着孩子,心理也是很生气。但是,无论自己心理多么不平衡,当孩子对我有什么要求的时候,我不会故意对孩子说:“去找你爸爸!”如果这样做,爸爸不理自己,妈妈也不肯帮自己,孩子会多么的无助呢!所以,在孩子2岁之前,我选择忍耐。总要有一个人用爱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丈夫暂时的缺位,不是妈妈脱卸责任的借口。
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其实,孩子已经很敏感了,他完全能够理解到谁更爱他。如果妈妈再对孩子抱怨爸爸这里不对,那里不好。会让孩子对爸爸也有这样的偏见。而且,因为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因为妈妈抱怨爸爸不好,孩子甚至可能对爸爸有仇视的心理。
也许我们心里会不平衡,为什么爸爸什么都不做,我们还要在孩子面前说爸爸好?其实,这是为了日后建造良好的父子关系的基础。当孩子内心对爸爸有良好的期盼,他才能不会抗拒爸爸。
2、为父亲留几件专属工作。让孩子崇拜爸爸,是很有必要的。男性的力量感,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男孩子。他们需要有力的榜样。所以,虽然爸爸不那么乐于参与育儿工作,我们也可以故意给爸爸创造机会。我先生因为工作关系不能天天回家,于是康康的玩具坏掉了,虽然我也能够修理,但是如果不是很紧急,我会告诉他:“爸爸回来让爸爸修吧,爸爸有办法。”于是康康便很期待爸爸,觉得爸爸很棒。
3、成为粗心爸爸的“提醒器”,创造父子亲近的机会。很多爸爸其实非常爱孩子,但是他们往往因为粗心,会忽略一些增进父子感情的机会。这时候,细心地妈妈可以成为“提醒器”。我的先生有时候会出差,康康会很期待爸爸是否给他带礼物。粗心的爸爸当然不会记得这种小事情。于是,每次我就会提醒爸爸。有时候太匆忙,来不及买礼物,我会告诉他孩子最近爱吃什么,进门之前从附近超市买一个孩子喜欢的食物。虽然这很有欺骗的嫌疑,但是对小小的孩子来说,他只能体会到爸爸浓浓的爱,有时候谎言也很温暖。
4、创造父子独处的空间。
如果是三口之家,家务和育儿的责任只能父母承担,父亲无论是主观还是被迫,都会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如果与老人同住,情况则不一样了,所以如果有可能尽量尽早与老人分开住。双方都要上班的情况下,在孩子入园之后,大多家庭会也因为不能接送孩子而选择与老人同住。这种情况下,妈妈也可以尽可能的创造一些父子独处的机会。在康康2岁半的时候,我第一次独自离家出差。虽然也有姥姥和保姆同住,不过没有我,康康自然和爸爸接触的时间多了。康爸爸第一次独自陪伴孩子睡觉,第一次给康康买了一把手枪做礼物。虽然只是短短的2天,但是当我回来的时候,先生很骄傲的告诉我孩子是多么听话。可以感觉得到,作为父亲的自豪感,在先生心底开始萌发。此后,我每年会外出几天。这几天和爸爸的独处时光,成为他们父子感情的加速器。
当然,新手爸爸们带孩子往往会出现很多状况。例如孩子的吃喝会很马虎;孩子的衣服会很脏;孩子一些好的习惯会打破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妈妈们千万要忍住,不要指责爸爸。要求他们一下子变得很有经验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好的一面。这样爸爸们才会有信心。
5、教会孩子如何和“坏脾气”爸爸相处
有不少爸爸对待孩子缺少耐心,不理解孩子的需要,无端斥责孩子等等行为时有发生。例如,爸爸正在看球赛,孩子过来请求爸爸帮他搭积木,换来的可能是爸爸的一顿怒吼。这时候妈妈一定会怒火中烧,觉得爸爸不帮忙已经够烦了,还要惹哭孩子。很可能忍不住和爸爸争吵起来。对于急躁的爸爸,我的做法是,尽量不去激怒他。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 当爸爸还没有做好父亲这个角色的时候,强迫他一定为了孩子如何如何,他并能够理解接受。
我先生玩游戏的时候,常常是我带孩子玩儿,我会告诉他:“没关系,爸爸很忙,我们一起玩吧。”当孩子2岁以后,我开始刻意的教孩子和爸爸表达需求。当先生情绪很好的时候,我会鼓励孩子去和爸爸说:“爸爸,陪我玩!”如果爸爸说:“等一会儿!”我就会告诉康康:“我们等一会儿吧,爸爸过一会儿就来了。”这样教会孩子理解爸爸,等待爸爸,会给双方一个缓和的时间。
此外,教孩子撒娇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有时候康康让爸爸陪他的时候,爸爸会很不耐烦,康康便不肯再去找爸爸了。我会告诉他:“没关系,爸爸只是脾气有点大,其实他很喜欢你的。你好好的和他讲,他会答应的。你说‘亲爱的爸爸,您就陪我玩一会儿吧!’”甚至我会教他笑眯眯的去搂着爸爸的脖子,或者抱着爸爸的腿, 哪个爸爸能敌过孩子甜腻腻的哀求呢!康康用这个办法屡试不爽,往往用不了几分钟,先生不耐烦的脸就会忍不住眉开眼笑,无奈的说:“好好好,我服了你!”
除了直接交流,还有很多间接交流的办法。尤其是对于爸爸常常出差的家庭来说。有很多方法可以增加父子交流机会。例如让爸爸在离家时候给孩子写张留言条;当爸爸不在家的时候给爸爸通电话或者视频聊天;把爸爸出差的照片、门票拿给孩子看,讲解爸爸的旅途经历等等。
其实,爸爸内心也是愿意和孩子交流的。但是,因为他们平时与孩子接触时间少,不能够理解孩子的需求,而孩子尚小,表达能力不好,造成彼此不能够有效的沟通。所以,妈妈尽早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会让父子交流更加顺畅。
6、做育儿知识的“传话筒”
很多爸爸都不喜欢主动去看育儿书籍。既然不喜欢主动看,妈妈们可以让他们“被动”学。可以摘抄一些比较经典简洁的育儿理论在爸爸情绪比较好的时候读给爸爸听。 我有时候会在先生看电视或者睡觉之前给他读一点儿育儿知识。一般很简短,不会超过十分钟。这些知识都是针对我们两个育儿分歧比较大的问题,虽然表面上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但是慢慢的,还是会接受很多的。
此外,我们也可以教爸爸与孩子沟通。我先生在孩子2岁之前,很少与孩子聊天,他与孩子在一起常常不是自己生气了,就是孩子哭闹了。我发现,他常常在孩子想要自己独立做事的时候,把孩子当成婴儿对待;当孩子有些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又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严格要求。好像他们两个是两个频率,完全不匹配。这时候,指责他不会带孩子是完全没用的,倒不如直接告诉他这种情况该怎么对待孩子更直接。这样,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会考虑一下换个方法对待孩子。例如,有一次先生给孩子盛了满满一大碗米饭,是孩子平时饭量的2倍。孩子吃了一半,吃不掉了。先生很生气,责怪孩子不好好吃饭,一定要求他再吃一口。逼得康康也生气了。我先对先生说:“今天的饭太多了,他再吃一口,也还是会剩下。下次少给他盛,不够吃再添点就好了。”我又对康康说:“下次,你吃饭前先看看饭多不多,如果吃不下,先告诉我们盛出来一些,这样就不会剩饭了。”此后,先生不再给孩子一次盛太多的饭,也就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冲突了。因为妈妈一般比较细致,对一些孩子日常的习惯细节比较清楚,我们可以把这些告诉爸爸,这样就避免了很多矛盾。
7、换位思考,不要强求爸爸与自己做一样的事
很多妈妈会强调爸爸一定要和自己的育儿观念一致。我觉得,育儿本身就是父母家教的一个传承。2个人本就生活在2个不同的家庭中,自然价值观是不同的,很难在教育孩子方面完全一致。而且本身育儿观念也很难说是非对错,只是相对适合孩子或者不适合而已。事实胜于雄辩,妈妈没有必要要求爸爸一定要认可自己。我们觉得对的事情,坚持下去,当孩子大了,爸爸看到了孩子发展的结果,自然会认可妈妈的教育理念。康康出生之后,我先生也对我带孩子的很多观念不认同,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大概2岁多开始,他开始认可我大部分的观点了。 虽然这个过程很累,要面对老人的观念压力、独自教育孩子的艰难,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坚持下来,就会得到理解。
此外,我们要正确的认识爸爸的责任。因为生理的区别,社会角色的差异,其实爸爸和妈妈对于孩子教育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尤其对于男孩子更加明显。在孩子6岁之前,孩子更加依赖妈妈,而妈妈给予孩子的无微不至的呵护与无条件的爱,是给孩子安全感的基础,让孩子充满爱的力量,面对未来的独立。而父亲的角色更多的是在孩子建立独立的过程中,给孩子榜样的力量。父亲是力量的代表,一个父亲并不一定要像妈妈一样日日陪伴在孩子身边才能给孩子最好的爱。爸爸在事业上的打拼,对家庭的责任感,面对困难的不折不挠的坚持,是孩子更重要的引导。当孩子在青春期,甚至生活的重大抉择的时候,父亲的几句理解和指点,就会对孩子一生起到重要改变。可以说,爸爸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质”远重于量”。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妈妈,我们帮助父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是一个重要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睦的关键。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对孩子一样重要。母亲的坚韧和爱,是改变一切的力量。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加一点智慧,一定会让父子和谐,家庭幸福。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