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屈原的死因之迷

(2009-10-26 22:52:25)
标签:

屈原

文化

分类: 历史人文

关于屈原的死因之迷

关于屈原的生卒年月,史学家们历来分歧都很大。现在我们一般从郭沫若说,即生于公元前340年正月初七,卒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端午节,享年62岁。这也是我们可以从书本上所得到的答案。但大才子梁启超却认为“屈原该是公元前338至288年间的人”。公元前278年和公元前288年,分歧之大,由此可见。这也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屈原是自杀的吗?

假设屈原是自杀的, 屈原若死于公元前288年,则“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一说不成立。因为白起破郢都是在公元前278年;若是死于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时,则自杀说也大有疑点。秦军攻郢都,虽城破,但国未灭,就算悲愤难捱而自杀,也应在数十年楚国被灭之后。

那么,人们为什么都认为屈原是死于自杀的呢?其唯一的根据就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写的那篇《怀沙》。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但是,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了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要弄清楚屈原是不是自杀,我们还需要来看看前面提到的关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先来看一段史料:“屈原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而屈原真正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国君,实现楚国统一。他有这么远大的理想,怎么会因为郢都被破而自杀?若说屈原是因为对执政者的失望,愤而自杀,那更不靠谱,据史料载,怀王三十年,楚怀王将入秦之时,屈原还曾力谏,可见屈原虽身于江湖,却心系朝野;若说是对顷襄王的失望而自杀,也应在第二次被逐时。屈原二次被逐离开郢都至公元前278年,约有十多年时间,这十余年屈原生活宁静,正处于创作旺盛的时期,又怎么可能自杀呢?

如此说来,屈原自杀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那会不会是被谋杀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关于“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非常流行,但屈原是不是就是死于谋杀呢?那我们就从有作案嫌疑的人逐个说起:

首先是令尹子兰和佞臣靳尚,这两位仁兄虽是屈原的政治宿敌,但当时屈原已遭流放,他们又何必追杀一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作为的人呢?就算当时子兰,靳尚仍然认为屈原的存在是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危险的话,他们为什么不在屈原离开郢都之后就下手,而是要在十多年之后呢?

那会不会是情敌楚怀王呢?屈原在《湘夫人》一诗中,尽管使用了隐晦的曲笔,但还是露出了蛛丝马迹,这个人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这可就是大问题了,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你是给国君戴绿帽子啊。就算把你千刀万剐,五马分尸都不为过,但不知道楚怀王那天是吃错药了还是突然大发善心,仅仅是以政治的名义放逐屈原。你说堂堂一个国君,要杀屈原还不是在举手投足之间吗?又何必在十几年后,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而留下遗命对屈原进行捕杀呢?这不合情理。

那屈原的老情人郑袖有没有可能因爱成恨,痛下杀手呢?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郑袖迷恋三闾大夫屈原而不得遂诬告屈原,令怀王疏远之,将之发配汉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倒是可以说明郑袖是痛恨屈原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屈原写过的大量情书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诗中的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甚至是迷恋。而这个她已经可以证明就是郑袖,诗中说,郑袖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这就说明了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并不像史记说的那样郑袖迷恋屈原而不得。至少在当时,他们是两情相悦的。既然如此,面对深爱着自己的屈原,郑袖又怎么会下得了手,再说了,他们的私情被楚怀王知道后,楚怀王也不过是放逐屈原而没杀他,那么郑袖更不会在楚怀王死后十多年去杀害这个深爱着自己的老情人屈原。

那这么说来,就只有一个可能了,就是被“人屠”白起所杀,白起又为什么要杀屈原呢?这就需要从当时两国的利益关系说起了,别忘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是辅佐国君,实现楚国统一,而且他是坚持抗秦的。虽然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的投降政策失败了。但如果此时顷襄王重用屈原,对秦国来说无疑阻碍了统一大业的进程。那么,屈原一死,受益最大的就只有秦国了。而白起作为当时秦国攻打赵国的主帅,策划并实施了这个猎杀计划的可能性最大。但无奈的是,这种说法却没有任何史实可考。

当时的屈原正在创造一种华美的文学形式,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和才能之所在,也迎来了创作旺期之时。却不明不白的死了。这对后人来说是一种无法磨灭的遗撼。因此,人们深刻怀念着屈原。有人这样说,端午节赛龙舟是在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还刹有其事曰:“历史,就掩藏在了风俗的背后。”但事实上,不管屈原是自杀还是被杀都存在着许多的疑点,就算真的是被杀,那他又是被谁所杀,这又是个问题。总的来说,屈原之死,仍然是人们心中的一个未解之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