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頌

标签:
美食玉米risotto |
小時候讀過一本小書《北京民間兒歌》, 裏頭收錄的其實不盡是兒歌, 一樣也有謎語,
我記得有一首是這樣:『一物生在腰, 有皮又有毛, 長短四五寸,
子孫在內包。』心邪的人當然會不懷好意笑淫淫陰惻惻地回一句何止四五寸 唉,
我們真的被荼毒得可以, 既是兒歌選輯, 謎底自不會是是呼之欲出的男根, 卻是玉蜀黍玉米 我很懷疑,
到底有沒有成年人猜到答案?
一直都很想知道這種源自中美洲, 由印第安人在七千年前培植出來, 一年生禾本科食用植物,
到底是怎樣傳到中國人的飯桌上? 無獨有偶,
滬語也叫玉米做番麥, 趙時春是甘肅人, 一東一西居然也這麼巧合, 不知是否也是當時甘肅土話 至於中國人吃玉米,
頭一回是蒸燉燜烤煮, 抑或當成主食, 還是磨粉做餅, 就無從稽考了。
http://s4/middle/611f13cbg814e237d5e23&690
『子孫在內包』的玉米有着各種形態顏色硬道味道迥然迴異的玉米籽, 統統用途各異, 有的適合製造飼料/粟粉/爆米花, 甚至是酒精或者榨油, 甜玉米就自然最適合做菜。 我自己極愛吃玉米, 做中式老火的青紅蘿蔔豬肉湯時為了清甜一點, 多放根玉蜀黍固然不作話下; 有時又將雞腿拆成雞絲, 開罐忌亷玉米和隻雞蛋然後拌飯, 又是營養豐富的一餐; 甚至將紅綠甜椒切粒加上崧子清炒玉米, 也是惹味漂亮健康的一道菜。
早幾天去探望剛出生的小侄兒, 順道在弟弟家裏蹭飯, 弟妹坐月子又要帶孩子, 家務助理又是週日休假,
於是他老實不客氣問我可不可以替他們弄晚餐, 這是舉手之勞, 何樂而不為, 於是捲起衣袖走進廚房, 見到有幾罐罐頭清水玉米,
又有根新鮮玉米, 還有小半包蓬萊米和甜豆胡蘿蔔, 靈機一觸, 便拿胖嘟嘟的蓬萊米做義大利燴飯 大抵很多人都不知道,
用義大利的烹調方法去做日本的蓬萊米和中國的東北大米, 出來的效果跟用義大利野米做的正宗risotto差不多,
而且還是一個在東京和上海住過一段日子的義大利朋友教我這個既經濟又實惠的方法。
http://s16/middle/611f13cbg814e254798ef&690
先把清水玉米開罐後留起半杯, 其餘與兩杯半清水煮開成湯, 下鹽調味, 然後注入攪拌器打爛, 隔水去渣備用,
在另一個小口鍋內加熱牛油,
放入洋蔥碎胡蘿蔔碎西芹碎翻炒爆香,再加入洗干淨的蓬萊米用小火不斷地用木勺攪拌米顆,直到米粒顏色變淺,慢慢注入少量玉米湯繼續攪拌,至玉米湯剛好過米的表面,水分蒸發後又再次加入玉米湯,不斷循環重複地攪拌約二十分鐘,
這時的米粒稍微仍有點硬度,
中國人會覺得還有點像未煮透的生米,便加入甜豆青豆和留起的玉米粒及剩下來的玉米湯略略燜煮一會,
還有幾根新鮮玉米, 阿齋的《快煮慢食》裏教用檸檬削皮成屑加干辣椒片做墨西哥菜的煮玉米, 但此間有剛生過孩子的女士, 不宜用辣提味, 於是只用清水煮開玉米, 略略塗點牛油便放入烤爐, 微微焦黃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