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 the oscar goes to...

标签:
奧斯卡名利場電影時裝種族嘉賓 |
http://s7/middle/611f13cbg8156326c2836&690the
八十二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學院獎』已經揭曉,
這尊身高十三吋半體重十一磅恍如初生嬰兒大小, 高齡八十五的老牌女星羅蘭·貝歌(Lauren
Bacall)獲終身成就獎, 領獎時不失灑了點有鹽花的幽默:『想想今晚我的臥室裏, 居然會有個兩條腿的男人,
我已經興奮了!』 歷年來口頭上都暱稱為『奧斯卡』,
由來說法各有不同, 比提·戴維斯(Bette
Davis)在自傳中說這個暱稱源自伊的頭一任前夫, 三十年代的樂隊領班夏蒙·奧斯卡·紐爾遜(Harmon Oscar
Nelson), 老太太脾氣潑辣,
是好來塢著名母狗派掌門之一, 往自己臉上貼金也沒有人敢反駁, 但最喜歡查根究底的記者卻發現,
老太太頭一個學院獎是一九三六年憑【女人女人】(Dangerous)演的酗酒女伶而得到第八屆最佳女主角,
但《時代雜誌》卻早兩年已經引用了奧斯卡這個稱號; 另外有兩個差不多的傳說:製片家路易士·梅爾(Louis
Mayer)有個原籍挪威的秘書埃莉諾·李里堡(Eleanor Lilleberg), 某天在老闆的辦公室見到小金人塑像,
興奮得大叫:『這簡直像足國王奥斯卡二世!』(it looks like King Oscar
II!)奧斯卡二世是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初瑞典兼挪威王國國君, 在位期間推動國家工業化,為國民留下深刻印象,
據說埃莉諾當天下班時尚且念念不忘:『我們該拿奥斯卡怎樣辦, 是不是該放進金庫裏?』(what
should we do with Oscar, put him in the vault?)就這樣地暱稱傳遍影圈;
另一個說法也是跟幕後的秘書有關, 電影學院的首席秘書瑪嘉烈·赫歷(Margaret Herrick),
伊人頭一次見到美高梅電影(MGM)藝術總監塞德赫·吉邦斯(Cedric
Gibbons)設計的獎座時, 不由得聯想起家裏的奧斯卡叔叔 反正叫甚麼都沒有所謂,
美國女同志作家兼詩人葛楚德·斯坦(Gertrude Stein)老早就講過, 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http://s4/middle/611f13cbg81578b6569a3&690the
最佳女主角居然是珊迪娜布洛(Sandra Bullock), 偶像林先生說伊人在三月號《名利場》(Vanity Fair)拍攝大堆頭封面宣傳照時『離奇缺席』, 但同時缺席的其實何止伊, 兩位大姐大女爵士海倫·美蘭(Helen Mirren)和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的芳踪都不在大合照的綠草如茵上, 再細看副題『新的十年新的好來塢2010』(a new decade, a new Hollywood 2010), 難怪三位阿姐身份矜貴, 不必跟後生細路女別瞄頭爭長競短... 咦... 慢慢慢, 且慢且慢, 同是最佳女主角候選人的嘉碧思·絲迪比(Gabourey Sidibe)呢? 哪裏去了? 別嫌我專門雞蛋裏面挑骨頭, 怎樣連一個非高加索裔有色人種的女新人也沒有? 是諱忌人家嘉碧思行頭噸位巨大會搶盡鏡頭版面, 抑或是怕黑色皮膚影響構圖美感?隨便一項罪名成立也是不得了的歧視,『青澀的九大鬼妹在草地一字列開,雖然乍看似某學府一群書院女的即席群照,有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格局,表面上大家都前途似錦,排位的心思其實十分縝密, 摺三摺的拉長式設計,話你知她們咁高咁大你千祈咪信,擺在書報攤見得到樣的三甲,才是被押重注的明日之星,不想被 90後笑跟不上潮流,名字必須牢牢死記。』, 時光倒流兼倒退,《名利場》居然還是白人霸權主義。
http://s6/middle/611f13cbg8158b0e07c35&690the
除非認真dress
to kill 進場前的紅地毯和開場後的頒獎台上,
眾美(國)男不論風度翩翩, 抑或倜儻風流, 甚至不脫牛仔本色, 通常都恪守黑白兩色, 尊重自己尊重大會,
不似香港台灣一班自以為有型有款的麻甩佬, 高矮肥瘦都夠膽沾沾自喜的穿釘銀色水鑽或者粉紅西裝出來,
不由得叫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整晚穿最得體有型的男士當然是首推轉行當導演的湯姆·福特(Tom Ford), 優雅大方地將簡簡單單的黑白禮服穿出成熟男人應有的穩重味道,
我想他還是全場唯一一位穿自己製作西服的男子; 碩克·艾佛朗(Zac Efron)一身凱文·克萊(Calvin
Klein)出品的貼身黑西裝加幼窄黑領帶, 橫看豎看都足以變成少女與男同志深閏牆上的海報男孩,
一頭摷亂的頭髮比起去年梳得油光頸靚多了幾分刻意的不覊, 青春無敵之餘無怪乎連司儀的棟篤笑也要拿他開刀; 積·佳蘭賀(Jake
Gyllenhaal)的招牌鬍子依然性感, 身上貝珀里(Burberry)禮服的細節份外教人注目;
穿阿曼尼(Armani)的喬治·古尼(George Clooney),
風霜歲月在伊的俊臉上鑿下不少痕跡, 但依舊生鬼精靈, 與台上司儀眉往目來交足戲;
最叫人感慨是廿年前的童星麥考利·克金(Macaulay
Culkin)站在台上向當年監製【寶貝智多星】(Home Alone)的已故約翰·曉治(John Hughes)致敬, 那張瘦骨嶙峋的臉龐分明跟毒品有關;
憑【聲聲相惜】(Crazy Heart)當上了最佳男主角的謝夫·布烈治(Jeff Bridges),
那頭半長不短的花白頭髮跟戲中酗酒鄉謠唱作歌手造型異常連戲, 教人馬上想拿起剪刀替他修剪一下, 他老子萊特·布烈治(Lloyd
Bridges)就比他官仔骨骨四正得多。
心水清的觀眾都知道, 頒獎嘉賓避免贏輸這類比較敏感的字眼, 通常都會選擇說『奧斯卡落在...』(and the oscar goes to...), 這回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頒最佳導演, 候選名單中嘉芙蓮·畢格羅(Kathryn Bigelow)的【拆彈雄心】(the Hurt Locker)跟結過婚三年的前夫詹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的【阿凡達】(Avatar)對撼, 八十餘年歷史上頭一位女導演得獎, 頒獎的妙女郎開心激動之餘忘記了約定俗成的心法, 脫口就說:『贏出的就是...』(and the winner is...)
還算攝影師厚道, 先拍嘉芙蓮的興高釆烈, 隔了幾秒才拍金馬倫的尷尬笑容其實整個頒獎典禮, 最好看還不就是這些?
附一:【華麗前台】
原刊:2010年3月8日
《老爺》雜誌的另類奧斯卡選舉比較合圍內人口味,睇少幾部 B級片都不知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名利場》贈興的荷里活特輯則大路得多,就算一年不進一次電影院,單看明星照片也不覺得生外。今年封面賣出爐新面孔,策劃應該慳水慳力,不像以往雲集擲地有聲的大哥大姐,偵查誰和誰有沒有牙齒印已經夠頭痛,度期還要兼顧哥情嫂意。青澀的九大鬼妹在草地一字列開,雖然乍看似某學府一群書院女的即席群照,有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格局,表面上大家都前途似錦,排位的心思其實十分縝密。摺三摺的拉長式設計,話你知她們咁高咁大你千祈咪信,擺在書報攤見得到樣的三甲,才是被押重注的明日之星,不想被 90後笑跟不上潮流,名字必須牢牢死記。
這當中,姬絲汀史釗活是紅硬了,現實生活是否真的和羅拔柏迪臣拍拖並不重要,還這麼年輕,總不會癲到叠埋心水下嫁吸血鬼煮飯生仔,大把機會接安琪蓮娜祖莉班。嘉莉蒙妮根以《少女失樂園》入圍金像獎女主角,雖然陪跑的成份居多,但身價自此不同,下一季的姐級為她留了位。艾琵康莉殊則有點尷尬,一鳴驚人的《閃亮的星星》意外獲冷膊頭,提名幾乎全軍覆沒,很可能「淪為」藝術女星,一轉眼就要移民到歐陸發展─唔,聰慧的你聽出話中有感懷身世的成份?
第二摺的焦點是米亞華絲歌絲嘉,然而一亮相就夢遊添布頓的 3D仙境,令人擔心現代愛麗絲無以為繼。壓軸的安娜肯狄克,我非常不喜歡她在《寡佬飛行日記》的性格、扮相和演繹,期望她緊守二幫崗位,在華麗前台不要企中間。
http://s14/middle/611f13cbg815dae3eee1d&690the
附二:【基佬也投降】
原刊:2010年3月9日
翻開三月號《名利場》交叉導演和演員的荷里活特輯,第一個反應是失望,與兩年前大鑼大鼓善搞希治閣那輯相比,尤其顯得求其。不過編輯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反駁:對住堆咁嘅戲,變得出乜鬼花樣?唔通搵齊晒阿哥阿姐,要佢地一個二個扮《阿凡達》藍面人,專登印得矇矇地附送 3D眼鏡,睇唔到奪眶而出效果賴讀者對眼有事?抑或要人家大明星冒着生命危險,包機讓他們隨安妮李寶維絲飛到世界各地戰場拍外景,於烽火中搔首弄姿,捱義氣附和《拆彈雄心》的反戰宣言?
應該感恩啊,起碼除了珊迪娜布洛離奇缺席,猛人傾巢而出,與奧斯卡得獎名單對照,狀元冇乜邊個漏網。個別照片的趣味性也濃郁,譬如塔倫天奴咬實他最佳男配角基斯杜化華爾茲隻耳仔,瀰漫一種直佬喜歡沾染的同志 chic,激過阮經天趙又廷刻意為《艋舺》拍的攬頭攬頸宣傳相。出櫃基艾慕杜華則背道而馳,和彭妮露古絲繼續作抵死纏綿狀,不惜自我壯烈犧牲,透過「基佬也投降」鞏固她的性感女神地位。嘉芙蓮碧格露就當仁不讓,公然展覽自己的女身麻甩佬真相,雖然欠缺側邊男主角謝洛美維納的麒麟臂和臂上的刺青,發自眉目的啤酒味撲面而來。最令我喜出望外的是《聲聲相識》那一幀,聖誕老人樣的謝夫布烈治伸長手摸處男導演史葛古柏下巴,一看馬上想起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天花板最著名的畫面,只是傳統的創造者和被創造者位置倒轉了,「傀儡」成了具上帝尊嚴的米開朗基羅,而執導演筒發號施令的小後生,卻幻作即將凝固在大理石的大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