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妈妈成长 |
心妈:心心说老师很凶,我就和她说奶奶也很凶,但是也很爱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是我还是有点担心,我该怎么和老师沟通?
心心说“老师很凶”,是在表达她的感觉,重点在她的感受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心心的感受值得信赖,但仅限于此,而非扩展到“这就是一位很凶的老师”。换句话说,我们家长第一步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感受上而非对老师的"认定”上。
基于孩子的感受与她沟通会获得一些真实的信息,会了解到孩子这样感受的“来源”: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老师怎样的表现令我的孩子感觉到老师“凶”。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找除了“凶”之外的形容词,比如:严格、嗓门大、不爱笑。。。一方面将“凶”这个笼统的带着评判性质的字眼转化为具体的客观描述的词,另一方面也是淡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负面影响。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许多词汇还不擅长用,不同情绪也很难用更加精准的词来区分,这一点,家长可以助力一下。
心妈的回应:老师虽然凶,但和奶奶一样,也是爱你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妈妈的表达在孩子听来,似乎妈妈也是认同老师凶这个“事实”。这个“认定”也许并不客观,毕竟信息量有限。即便通过其他渠道“确定”老师凶,也要努力不让孩子对老师形成类似的刻板印象。也许我们改变不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管教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自己和孩子看待这些方式的目光和心态。妈妈用奶奶做类比,初衷是为了让孩子降低害怕,亲近老师,如果孩子对奶奶本身有不认同之处,这个类比反而会加深孩子对老师的反感。
如果在和孩子沟通过程中,孩子表述了一件具体的事情,虽然大家都觉得老师确实凶,但孩子会倾向于认为老师在这件事情上比较凶。如果没有这个具体化的过程,孩子容易在内心给老师贴上一个凶的标签。
如果她心目中的这位老师被笼统贴上了凶的标签,那么后续的相处会基于这个“害怕”,她不容易放松,反而更加容易招来“凶”。
比如在我们成人世界里,因为某一件事觉得某人真自私,于是会认为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么,以后再有相处机会,我们依然会觉得对方自私并给予不同的互动。。。其实未必这个人真的每件事都自私。
一般学校编制,每个班都有数十位学生,如果我们孩子是老师头疼的,老师会主动和我们联系,就事论事的聊,如果没什么特别声音,说明我们的孩子还可以,也就不需要特别沟通了,除非我们想了解下某门学科有什么要拓展学习的,或者希望多角度的了解自己的孩子。
小学阶段老师基本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跟进的比较好,一般不大有区别对待的情况,所以信息基本还对称的。重要的是非学科的事情,家里做的好点,老师也省心一点,凶的概率也会少一些。比如自律性、情绪管理、习惯、集体意识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