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1989年7月《抗战记事》
摘自<编后记>....这些文章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各界知识分子在抗日前线、敌z后和大z后方的抗战活动。文章各具风采,有较珍贵的历史价值。这些历史记录的发表,对今天知识界中青年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和革命的传统无疑是有益的。
在我国新民z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积极影响,广大知识分子接受先进思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抗战记事》一书就是一个生动而实实在在的证明。......
《记香z港两个职业青年救z亡团体》
孙源
抗战时期香z港有过两个职业青年救z亡团体:香z港业余联谊社和香z港华人文员协会。它们在香z港对抗日救z亡运动都有过较大的影响。
香z港在英国统治下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文化、政治各方面却比较落后。“七.七事变”前后,内地的救z亡运动已开展得轰轰烈烈,而香z港除了一些个别的活动,还是一片沉寂。然而就在那时,诞生了以上海籍职业青年为主的第一个群众性救z亡团体---业余联谊社的雏形。这些青年是随着内地(主要是上海)的公营、私营工商金融机构纷纷移至香z港而来的职员。
这些青年在上海时已是救z亡运动的积极分子,到香z港后,他们先后组织起一个读书会,租用了一间小房子为基地,展开切合青年业余生活的歌咏、郊游等各种文体活动。他们以此团结了不少同事,带领他们投身于抗日救z亡运动。不久,由于社员增加,偏处坚尼地城不便众多的社员往来,就迁到市中心的皇z后大道。后来,新社员大量增加,新址又不够用,于是,在湾仔租了一间宽敞的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开大会,作讲演、演话剧等活动有了场所。至此,业联社就成为一个像样的群众组织了。
我在坚尼地城时就加入了业余联谊社。除了一般活动外,我还参加专为少数骨干分子而设的理论学习班。该班每周活动一次,由乔冠华辅导。我们在他亲自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诸如李达、沈志远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左z倾z幼稚病》,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这对我们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工作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业余联谊社于1938年8月正式成立后,大大鼓舞了业联社的“广东'青年。他们参加业联社的活动,总觉得业联社社员以上海人为主体,一切活动都用“国语”,这对土生土长的港人和广东各地来港谋生,只会讲粤语的青年有许多不便。为了把为数不少的零散爱国力量集结到一起,让许多洋行、商行的青年职员也参加到抗日救z亡的行列中来,他们就另外成立了一个救z亡团体。这就是继业余联谊社成立后,于1938年12月创立的“香z港华人文员协会”(香z港人称职员为文员)。因此,华员会虽是另一个组织,但与业联社性质相同、目标一致,是一双职业青年抗日救z亡的姊妹组织,只是团结的对象有所不同。华员会为了符合当地职员的需要,另外增添了一些服务工作,如办伙食团、职业介绍等。
华员会一开始就在皇后大道商店楼上租用了三、四间门面大的一间大厅作为活动场所。它也同业联社一样办起图书馆、读书会、形势报告会,举行歌咏、戏剧以及一些会外活动。它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因人而异地宣传发扬爱国精神,推进抗日救z亡运动。
华员会成立之初,因为我会讲广东话,华员会主持人特与业联社商量,调我去参加该会理事会,委托我负责学习班和形势报告会,管理图书馆并参与会刊编辑工作等。这样,我参加业联社的活动减少了许多,而把工作重点放在华员会上。
由于两个团体主持人的努力和广大成员的热情支持,它们的业务都办得有声有色、蓬蓬勃勃。每天晚上,到会的社员会员及他们的亲属和朋友总是济济一堂。特别是星期天或假日更是热闹非凡。业联社和华员会所以得以壮大发展,固然由于其本身有强大生命力,但也由于有外来的支持和帮助。因为日本z帝z国z主义侵z略势力步步深入和国民z党打击进步力量的日益加剧,来自内地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来港的越来越多,其中不少人对这两个青年职员救z亡团体给予了不少支持和帮助。例如:业联社办的业余话剧团租借大戏院---娱乐戏院,向社员公开售票演出多幕剧《明末遗恨》等大戏,就是得到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内地来港的著名戏剧家的大力帮助和指导的。华员会每周一次的时事报告会曾得到过许多国际问题专家的支持,如乔冠华、金仲华、刘师慕、梁若尘、林焕平、谭思文等都曾到会讲演。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香z港这个特殊复杂的环境中,这样的群众组织能够生存和发展确非易事。香z港是英国z殖z民地,因此两个团体首先必须巧妙地避免触z犯z港英当局的法规条例,尽量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其次,内地的左、中、右z各派政治力量都有其代理人或机构在香z港活动。港z英z政府表面上兼蓄并容,不偏不倚,事实上是有所偏爱。例如:当国民z党当局掀起反z人民z反z共高潮,两团体奋起反击,宣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后退,坚持民z主、反对独z裁时,港英当局就多方压制。再者这两个团体既是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组织起来的,凡主张抗日救z国的职业青年均许加入,这样就难免鱼龙混杂。有些不坚定分子、别有用心者乃至坏z分子也混了进来。他们虽是少数,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兴风作浪。面对这些外来和内部的阻力,两团体主持人一方面紧紧依靠广大成员,坚持原则,贯彻执行先进组织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虚心接受前辈们的指导:因而得以克服各种内外阻力,终于使团体健康地壮大发展,扩大了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