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迟与父亲的友谊

(2022-04-19 16:57:37)
标签:

杂谈

分类: 在那一边---历史回顾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商寿,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
     徐迟出生于浙江湖州南浔镇,那是座美丽的江南水乡古镇。湖州与嘉兴紧邻,而母亲的先祖居住在乌镇东栅离徐迟的老家也不过二十里左右,至我外公十几岁才搬家到嘉兴北门外。小时候我母亲十分留恋常常深情地说起故乡,所以看到徐迟书中的描述:苕溪之水,从湖州出来便扇形展开为七十二条小港。......最北边一股经过南浔时,从西栅......进入小镇,......然后从东栅流出。”“鳞次栉比的座座楼房的青砖黑瓦,粉墙明窗,就坐落在它们上面。......临水的一面都有桥石,可拾级下降到水面,.......”就不禁想起我的母亲,那自豪和陶醉的神情历历在目。怪不得父亲说:他们两个碰到一起说起老家兴致勃勃,竟会让父亲插不上嘴。
      上海
     我不知道父亲与徐迟何时相识,始成为一生的好友的。徐迟1914年出生1927年,在南浔中学念书。这年秋,第一次去了上海。1928年,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今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念书。我父亲是1912年出生在上海的,小学一直读到大学,1933 年初去了香港,那时父亲也爱好文学,从他19岁第一篇“小文”被发表,“大受鼓舞”开始了孜孜不倦“到处投稿”,虽然有发有无下文的,但却认识了很多文化人,当然也少不了和他一样的文艺青年。
       香港
     徐迟1938年5月,和戴望舒一家到香港。
   《香港的新文字运动到抗日救亡运动》---- 孙源
  “1939年,李国安(李汉平)、苏重明等组建香港职业青年抗日救国团体:“香港文员协会”,邀我担任学术部主任(宣教委员)。负责组织读书会,时事报告会等,我曾邀请乔冠华、刘思慕、林焕平、黄药眠、梁若尘、金仲华等作报告。请不到人时我也做过时事报告。而读书会就在我家举办(时事座谈会,由乔冠华做导师)每周一次。参加者有冯亦代、徐迟、邵公文、张朝同、张宗祜、时宜兴、袁水拍、郁风、等十几人。
     这之前,我还参加了“香港业余联谊社”,这里是上海来港的青年为主,所谓不懂粤语的“外江佬”。 李汉平、苏重明原来也是这里的积极分子,但他们只会粤语,不会国语,于是拉出来,另建了个组织。两个组织宗旨都是抗日救.亡,所以关系很好。因为我到港时间较长,会粤语,所以他们到联谊社协商让我去帮他们。由于两边不能兼顾所以我不再担任这边的职务,但请到名人做报告,两会也会联合活动。
   “香港业余联谊社”本来是1938年上海成为孤岛后,总部原在上海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公司、上海储蓄银行、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以及其他商行和机构,纷纷把总部迁往香港,随之而来了一大批雇员。其中比较先进的青年们常常聚会,唱救亡歌曲,宣传抗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正式成立组织,人数曾达上千。” 
       孙源:《我的革命经历1在香港(1935年-1941年)》
   “ 1939年参加另一个职业青年救.亡.团体:香港华人文员协会(以香港出生的职业青年为主)。我任理事兼学术部主任(即现今的宣教委员),负责组织读书会,时事讲座(请过乔冠华、金仲华、林焕平、黄药眠、刘思慕、梁若尘等国际问题专家来会作演说),创办图书馆,出版会刊等,以传播进步思想,推动抗日.救.亡,反.独.裁,争.民主运动。(旁证人:张宗祜、黄思静、李国安、谭廷栋、邵公文、冯亦代、徐迟)”
      重庆
    孙源:《我的革命经历2在重庆(1943年-1946年)》
   我尽可能设法使法国人与(法国新闻处处长是法大使的耳目)多与我党接触以了解我革命事业。李公朴在教场口被特.务殴.打后我法国新闻处处长前去慰问。(战时重庆外国使馆新闻处共有四个:美国新闻处有刘尊祺,苏联新闻处有霍应人,英国新闻处有徐迟,法国新闻处有孙源,都是党熟悉的进步文化人或党员)。”
      北京
      徐迟 1949年8月,到北平,出席第一次中国文代会。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编辑。1961年,离开北京,举家迁入武汉,《诗刊》副主编、《外国文学研究》主编。
      徐迟《江南小镇》717页
     “八月初始的一个晚上,孙源刚来到北京,他也要进我们这个单位。刘尊祺找几个人去开小会,那时大家都在南河沿住。我到了局长办公室里就座,发现座上就这么四个人,一个是重庆时期在苏联大使馆新闻处工作的亚克(霍应人),一个是重庆时期在法国大使馆新闻处工作的孙源,我是重庆时期在英国大使馆新闻处工作的,而刘尊祺自己正是重庆时期在美国大使馆新闻处的中文部主任。四个人一坐到一起就发懵了似的,发现竟然是我们四个人,现在来筹备这个国际新闻局的班子,太妙了!真有趣!大家哈哈大笑。我们当然有很多共同的话要商谈了。”
     徐迟《江南小镇》720页
     “日子一天天过去,九月二十一日,新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开幕了。乔冠华已经海路到大连,转道沈阳,到了北京。刘尊祺和他都是新政协代表。孙源因为要给意大利共产党的《团结报》记者当翻译,也有幸出席了开幕式。”
     孙源:《我的革命经历4在北京(1949年8月-》
   “ 1949年9月上旬,胡乔木召我去,交代我一个任务:意大利政治局委员斯巴诺以团结报记者名义来华访问,要我陪同作翻译,我陪他到中南海访问过毛主席、朱总司令、陈毅,参加中央举办的宴会。北京市方面由刘仁安排,访问过彭真、张友渔,北京市各局局长,西四区委书记杜若等,陪他作为记者列席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开国典礼。.....
  我的革命工作,除了已故世的外,可略举:夏衍、萨空了、黎澍、张友渔、陈原、冯亦代、徐迟、徐盈、郑森禹、于友、戈宝权等作旁证。”
          《走进新社会》-----孙源
   “1949年8月13日,我到达北京。当天叶周(由新华社借调来做总务工作)来接我,就住进南河沿13号国际新闻局筹备处。筹备处当时已有十余人,都是熟人,有霍应人、徐迟、冯亦代、张企程等。还有几个未住在筹备处的如袁水拍、戴望舒等。”“他又以记者资格列席政协大会,我陪着他倾听首长报告,旁听各民主党派的讨论。斯巴诺受邀参加建国典礼,我也幸运地陪他在天安门观看了开国大典。至始至终的陪随我不敢有丝毫的疏忽大意,每天晚上都用电话向胡乔木请示汇报,因为那时中央领导工作忙,往往要三四点才接通电话。北京市曾派一位边姓同志帮助联络,后又从天津调来一位姓施懂法语的青年准备替代我陪他去外地访问。10月6日送走斯巴诺后,我才回到国际新闻局。此时国际新闻局已正式成立并迁到国会街新华社院内。”
     
      徐迟是位极具才华的人,渊博勤奋,因而作品涉及知识面很广。写过有关音乐戏剧的文字,如《世界之名音乐家》、《歌剧院及其它》及《音乐家和乐曲的故事》,也有很多诗词、散文作品,还写小说,甚至幻想小说,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他的报告文学。
      他笔下的人物,如《哥德巴赫猜想》之陈景润、《地质之光》之李四光、《生命之树常绿》之蔡希陶、《在湍流的涡漩中》之周培源,等,都是在各自专业中卓有建树的科学家。徐迟倾心于科技题材,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还有《祁连山下》《刑天舞干戚》、《结晶》等也感人至深
      徐迟与父亲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生活的地域又多有交集,还在一个单位(国际新闻局后改为外文局),一座办公楼里同事十几年(1949-1961)。徐调至武汉后两人仍然保持着书信往来,可以说是相知相交的老朋友好朋友。
      还记得那那一天回家,父亲含泪告诉我,“徐迟走了。”这消息让我吃惊,父亲沉痛的语调,哀伤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是有着怎么不一般的深厚友谊。

      我的父亲从小有写日记的习惯,但在那个时期,都被hwb抄走了,(包括我们孩子的日记)。日子正常后父亲曾经动过写回忆录的念头,但让母亲“还没吃够苦头?!”的一盆冷水浇灭了。现在我也只能从父亲单位档案中抄来的履历里略知一二。其中倒是多次提到徐迟,但太简略了。
    幸运的是 我在国家图书馆查找父亲的资料时,曾经偶遇一位正在读博士的学生,她研究的叶君健等也曾经和父亲孙源是同事兼朋友,所以我们互留了通讯方式。年初这位小朋友看徐迟的自传《江南小镇》时见到书里提孙源,赶快就告诉了我。还有就是父亲老友的后辈和因追寻共同的遗迹认识的朋友,陆陆续续提供了不少线索,才使有关父亲的资料渐渐丰富起来。
     不过仍然很遗憾,小时候我们不关心大人的事,后来下乡插队,在外地工作,探亲来来去去总是匆匆忙忙,相隔近二十年好不容易回了北京,又尽忙着自己的事情,等我们安定下来老一辈已经垂垂老矣,一些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再没有机会去倾听,探求他们的历史竟然成了大海捞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