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练习题
(2009-07-15 16:48:42)
标签:
对外汉语教育考研练习题 |
分类: 考研真题和习题 |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一套
1.辨识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现象:
(1)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
(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5)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6)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扼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姜氏何厌之有?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E.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二套
1.讨论:
A.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B.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C。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D.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思考:
A.学习古代汉语句法知识对阅读文献的作用。
B.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虚词练习第一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黑体)的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A.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F.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G.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H.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J.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2.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其:
焉:
(2)《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3)《许行》:“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于:
(4)《晋灵公不君》:“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5)《晋灵公不君》:“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以:
(6)《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7)《学而》:“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之:
(8)《晋灵公不君》:“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所:
虚词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掌握一个虚词?
B.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主要有几种关系?
C.同样一个字,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别二者?
2.思考:
A.虚化在词义和词类变化上的作用。
B.如何用用当前国外语法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
1.辨识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现象:
(1)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
(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
(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
(5)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6)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扼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B.姜氏何厌之有?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E.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二套
1.讨论:
A.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B.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C。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D.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思考:
A.学习古代汉语句法知识对阅读文献的作用。
B.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虚词练习第一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黑体)的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F.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G.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H.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J.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2.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其:
焉:
(2)《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3)《许行》:“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于:
(4)《晋灵公不君》:“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5)《晋灵公不君》:“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以:
(6)《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7)《学而》:“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之:
(8)《晋灵公不君》:“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所:
虚词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掌握一个虚词?
B.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主要有几种关系?
C.同样一个字,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别二者?
2.思考:
A.虚化在词义和词类变化上的作用。
B.如何用用当前国外语法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