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练习题
(2009-07-15 16:46:02)
标签:
对外汉语教育考研练习题 |
分类: 考研真题和习题 |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
词汇练习第一套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济:
(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
道:
開:
(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贼:
(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
(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
(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
(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
(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走:
(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
釁:
《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犹不改,宣子骤谏。
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倍:
(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
饿:
(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赋:
(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昏: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饥: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徒:
(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闻:
(1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
(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益:
(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
引:
(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月:
词汇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 经济 颁发
B、仓卒 参差 流离
C、匍匐 辗转 男女
D、琵琶 清静 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
A、①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②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B、①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②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C、①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②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
A、 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②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B、 ①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②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
C、 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②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D、 ①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
②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
(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
(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3、讨论与思考:
(1)讨论:
①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
②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
④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⑤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
⑥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
⑦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思考:
①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
②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济:
(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
道:
開:
(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贼:
(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
(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
(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
(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
(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走:
(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
釁:
《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B.犹不改,宣子骤谏。
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倍:
(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比: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
饿:
(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赋:
(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昏: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饥:
(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
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
(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徒:
(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闻:
(1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
(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益:
(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
引:
(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月: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
C、匍匐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
A、①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B、①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C、①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D、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
A、 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②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B、 ①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②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
C、 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②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D、 ①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
②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
(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
(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3、讨论与思考:
(1)讨论:
①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
②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
④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⑤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
⑥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
⑦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2)思考:
①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
②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