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专辑】善化寺(普贤阁与五龙壁)

标签:
大同善化寺古建 |
分类: 走南闯北 |
普贤阁 营造学社说与大殿一样建于辽代。可是景区的门票上说建于金代。
普贤阁一层斗拱,无论是柱头还是补间,第一跳跳头仅仅施用翼型拱,第二跳跳头用托脚托住槫子。
此为普贤阁第一层转角处斗拱。与善化寺中很多建筑不同,普贤阁第一层转角处不加附角卢斗,只用一朵转角辅作。而且跳头上没有横拱,照这样看,属于偷心造。第一层斗拱的施用,似乎说明,第一层的屋檐不是很重,不用特别复杂的斗拱支撑。
普贤阁第二层斗拱,柱头、补间与转角三处辅作相连。转角辅作还伸出一条斜拱与补间辅作相接。这就是辽宋金建筑的一个特点。什么地方都可能有他自己的特点和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变化,不像清代官式建筑那样,走遍全国都是一个样。
普贤阁平座斗拱。与第一层的斗拱类似,但为了支撑平座的重量,第一跳跳头处不再用翼型拱,而是采用有支撑作用的横拱。
大雄殿西朵殿这种建筑类似于后来四合院正房的耳房。营造学社说这是金代建筑,我是没看出这建筑为什么是金代建筑。大同地区,民国时候的建筑都会带叉手,所以单凭某些建筑特征是很难在这个地区判定年代的。不过朵殿的柱子的确是俊柱,这可能就是把它定为金代建筑的原因吧。
环绕在中央三殿周围的这些陪衬建筑中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用回廊加以连接,与主殿组成一个建筑群。这些回廊在营造学社考察善化寺的时候,还是遗址状态。我去的时候,也已经被政府修复了。用的可能是辽代的样式。
在善化寺大门的对面,是五龙壁。如果说龙是四爪的话,就应该是蟒了。所以,五龙壁确切的说应该叫“五蟒壁”这块精美的明代琉璃影壁墙本来不属于善化寺,而属于一座叫做兴国寺的明代寺院。这座寺院也在大同城内,建于明代,五龙壁就是这座明代寺院的影壁。单从这座影壁我们不难想象出,昔日的兴国寺必然是一处规模甚大,等级很高的寺院,其华美精致可想而知。可惜目前这座寺院不是被拆了,就是被某个单位占据着。不然五龙壁也不会在1980年的时候被移到今天的位置了。
善化寺的事儿,就讲到这吧。真要细说起来,能出一本书。我没这个功夫,也没个能力,最后送上一张寺中神猫护法的照片以结束本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