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出性别教材只是一种“因性施教”

(2016-10-13 23:57:56)

文/龙敏飞


“认识自己”是三大哲学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让小学男生认识自己?12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该教材围绕小男生们成长必须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保护、悦纳自己的基本能力,从而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成为一名“小小男子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PgOdpRiaBGWD2yPtiargG8ic3EYIs7lUSgVgwHaCNdL7gFZ86FUB1wQlWX9lEaBx4gTlVZvFo54a74MSugbicFZcv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这些年,跟“阴盛阳衰”、“男孩危机”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拯救男孩”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呼声。这般呼吁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有着现实的依据:一方面,是“状元郎”向“状元花”转变的趋势明显,1999-2008年间,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而在1999年之前,全国状元则一直是男性为主导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很多男生性格变得阴柔,缺乏男子气概,甚至变成“娘娘腔”。

源于这样的现实,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其中提出了很多思考的话题,比如,“为什么我是男孩不是女孩?”“男孩和女孩究竟有哪些不同?” “父亲对儿子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男子汉要有担待?”“生活中要不要讲‘哥们义气’?”等等,这些问题,都很有现实价值。而此外,性别教材对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所涉及,算是对国内性教育缺失的一种补救。

不过,这样的性别教材一出,还是有不少人进行了批评与质疑。比如,有人认为,这样的教材价值不大;还有人认为,所谓的“男子汉危机”只是一个伪命题,而且背后透露出大男子主义的倾向,用教材来培养所谓的“男子气概”,三观有点不正……不得不说,这些批评与质疑,的确有点“为批评而批评、为质疑而质疑”了。毕竟,一本教材而已,没有必要太过拔高,更没有必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对教育问题进行各种批评与质疑,其实很容易,每个人都会。但问题是:解构容易建构难,批评与质疑之后如何建构呢?则似乎有些难。那对于这样的性别教材,便没有必要一上来就批评与质疑,而应给予其一定的发展空间,给予其“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此次的男生性别教材,以及后续的女性性别教材,只是根据男女生不同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打造的教育教材,与什么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其实没有半毛钱关系。

也就是说,“推出性别教材”只是对“因性施教”的一种积极常识。通过这样的性别教材,可以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也应该算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实践。有些教育方式,有尝试总比没尝试要好吧?有作为总比啥都不敢要好吧?既然如此,何不给性别教材一点鼓励与掌声呢?


让无力者有力 让悲观者前行。文章均为原创,微信ID:maiwenbumaishe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