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终止“任性借调”须终结“权力任性”

(2016-06-27 16:52:27)
标签:

杂谈

文/龙敏飞

近期,记者在贵州、河南、福建、黑龙江等地下乡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上级部门连续借调骨干,基层“失血”严重,很多工作难以开展。而且,人事关系错配引起单位内部不团结,助长“求人办事”等不正之风。在网络上,记者也注意到不少网友反映,有的地方部门或单位存在频繁借调、违规借调等现象,讲述个人在借调中进退维谷、有苦难言的尴尬遭遇,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

http://p3.pstatp.com/large/96c0003d8a85b6aaecc

作为一种非正式的人员流动和公务协助方式,借调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理论上来说,借调应该是一种少数的行为,但如今,却日益普遍。报道显示,2014年湖南省仅清理省直机关一年以上借调人员就达1100多人;山西省机关事业单位清退借用人员1632人……清除这么多违规借调人员,可见借调现象是何其普遍。而且,有调查显示,一些国家部委机关正式员工和借调人员之间比例甚至达1:2以上,可谓再次进行了印证。

事实上,借调不可怕,可怕的是这背后的乱象。很多借调现象,并不是为了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的目的,而是一种跑偏的“关系借调”、“亲情借调”。

怎么说呢?两种可能性,一种是一个机构的人多是领导干部的七大姑八大姨,没有人干正事,便要借调一些骨干过来干事;另一种,则是一些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通过“借调”这一机制,获得了曲线升迁的机会。显然,这两种借调方式,都是权力任性的体现,也有涉嫌贪腐的嫌疑。

对违规借调,各地也不是没有作为,一到年底,一些地方便会发文清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规借调人员,甚至还会搞“专项清理”,力度不可谓不大,声势不可谓不浓重。

可为何,“任性借调”仍然屡禁不止呢?答案不言而喻。一方面,自然是清理很多时候只是吆喝一下,风头一过,一切又会回到老样子,再加上很多借调都是一把手定的,在好人主义盛行的官场,谁敢真查呢?另一方面,则是即便清理出违规的借调人员,很多时候,也不会有什么惩戒,最多就是清理回去即可,在这样的情况下,违规借调怎可能被真正禁止呢?

因而,笔者认为,真要终止“任性借调”,必须先终结“权力任性”,这就需要探索制度性的解决方案。一则,要规范干部借调制度,什么情况下能借调,什么情况下不能借调,借调要怎么实行?等等,应该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不能领导说了算,而必须是制度规范说了算;二则,要加强对借调制度的监管,对干部借调,除了事先的审核之外,事中的监督与违规的惩戒等机制,也应提上议程。唯有如此,“任性借调”才会真正走进历史的尘埃,也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官场氛围。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更多原创精彩评论敬请关注微信公号:maiwenbumaishen(☜长按可复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