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抄袭:要纠正行为更要纠正氛围
(2014-03-28 00:05:47)
标签:
杂谈 |
官员抄袭:要纠正行为更要纠正氛围
近日,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委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稿抄袭遭网民举报。27日,记者通过吕梁市新闻办证实,上述情况属实,且在近日召开的交城县委常委会上,该书记已就此事做了检讨。据悉,县委书记李志安将市委书记高卫东原稿中的“我市”改为“我县”,并对其他细节做了修改,李志安的讲话稿超九成抄袭了高卫东的讲话。(3月27日中新社)
又见官方抄袭,之前也有现实案例——河南开封漯河两市领导讲话雷同,开封稿比漯河稿晚10天,还出现“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字眼;又是“网友曝”,网友充当着“纯洁小孩”的角色——戳穿了“官抄的新装”。令人纳闷的是,在一个市内,县委书记抄袭市委书记的讲话稿,那么多人居然毫无察觉,是真没察觉还是不敢察觉?这的确值得深究。要是没有较真与眼尖的网友,这样“几乎一致”的讲话稿,县委书记讲完之后是不是一点事都没有?
如今,县委书记做了检讨,但显然,此事不可点到为止。毕竟,“官员检讨”只是此事的一个起点,还远未达到终点。必须拷问的是,官员为何要抄袭讲话稿呢?下属官员和相关监管者为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换言之,如果这背后的制度环境依旧,官员抄袭讲话稿的事情便不会杜绝,甚至还可能“愈演愈烈”。因为官员一旦丧失了对抄袭的耻感,那天下文章也好、天下讲话稿也罢,都是“看你会抄不会抄”。这样靠粘贴复制的演讲稿或文章,显然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与意义,那就必须深入审视“官抄”背后的制度氛围。
一方面,官员写文章也好,做演讲也罢,是不是有抄袭的依赖与套路?有论者就总结了官文的既定模式——会议没有不隆重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设计没有不周密的、规划没有不宏伟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等等。这意味着,如果官方任何的写作都有既定的范式,那即便不是抄袭,看起来也很像抄袭,因为修饰语一样,便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此来说,改善文风显然是必须的,不然一篇公文或演讲稿出来,你还真不知道是抄袭还是写作的既定模式。
另一方面,是不是所有的会议都有必要?是不是所有的公文或讲话稿都有必要?“文山会海”的确是很多官员心中的痛,这个会还没开完,那个会又要开始了,那哪来的时间准备讲话稿呢?那不抄怎么办呢?这也是必须正视的事实。毕竟,只有会议“瘦身”了,官员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讲话稿。就此来说,对于“文山会海”的精简,也必须照进现实,而对于任何有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之嫌的会议,都必须“精简”掉。
换言之,只有一边精简掉不必要的会议与演讲,另一边树立“抄袭可耻”的耻感文化,同时以制度约束让官员告别对复制粘贴的依赖,“官抄”才有可能得到根治。因此,对于“官抄”来说,不可简单让当事人检讨就作罢了,还必须有更加深入的审视,即既要纠正当事人的行为,更要纠正官抄的现实氛围,不然,“官抄”还会继续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