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杭州突击限牌,突击掉政府公信力
25日19时,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6日起开始限牌。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一些消费者还是不敢相信限牌会来得如此之快。此前,杭州市治堵办对于限牌多次辟谣,表示杭州公共交通体系以及路网建设尚不具备限牌条件,限牌之前也还有限行升级等治堵措施,并认为这是车商为了刺激消费进行的炒作。( 3月26日《京华时报》)
城市很堵、环境很污染,这样的“大城市病”,已经愈发明显了。源于此,各地开始研究治堵思路、推行治堵方案。此时,拥堵费、环境污染费、限牌等被提上议程,而“限牌”则成为各大城市的首选。之前,北上广与天津均已推出限牌方案。客观来说,杭州要缓解城市拥堵,这算把对了脉;但动辄就是“限牌”,而且还搞“突然袭击”,让人猝不及防,甚至于坊间有“限牌”传闻时,还立马加以否认,那就开错方了。就杭州突击限牌而言,其背后有“三重罪”。
一者,限牌不能搞“突然袭击”。如果说北京限牌还走了过场——北京治堵方案结束征民意,九成人反对限牌;那杭州的限牌则有完全无视民意的意思——没有经过民意调查、没有听证会、没有讨论,直接霸王硬上弓。既然限牌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何不能尽早公开呢?既然限牌是为了治堵,为何不能征询民意呢?这样无视民意的做法,就是一种恶政。毕竟,按着《行政公开条例》,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一般的行政行为理应向社会公开,那“限牌”出台前就不能保密,出台时也不能搞“突然袭击”。
二者,“官谣”也是一种恶政。此前,杭州坊间多次有“限牌”的传闻,但市治堵办却多次辟谣,称杭州公共交通体系以及路网建设尚不具备限牌条件,限牌之前也还有限行升级等治堵措施。遗憾的是,“谣言”变成事实,难怪有人感叹——谣言不是谎言,而是真相的影子。只是,“官谣”比“民间的谣言”更可怕,因为它代表着“权威解释”,可一旦这种“权威”也被证伪,那沦丧的,显然是政府公信力。因而,政府部门对待任何关乎公众利益的决策,都不能偷偷摸摸地进行,更不能制造“官谣”。
三者,杭州限牌没必要盲目跟风。在已经限牌的城市,减排压力并未有实质的效果,拥堵与污染却依然并存,此时杭州急匆匆地效仿“限牌”,的确不甚妥当,惹来极大的争议便是最为真切的注脚。此外,一些常识也被公众反复提及,如限牌应先从公权力开始、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治堵良策等。因而,杭州在推出限牌时,一些常识性的政策也不妨跟着推进。
对于限牌,浙工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表示,“这可能会让整个城市迎来较大的出行阵痛期。这也应证了我此前所说的,政府应利用限牌争取来的时机,加紧地铁建设,加紧提高公交管理水平。”诚如斯言,限牌不是治堵的终点,也不是治堵的良策,只是为治堵争取时间的一个过渡方案而已。因而,希望相关部门在推出限牌之时,别忘记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与决策,以形成必要的治堵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