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高考改革,不怕不完美只怕没行动
(2014-03-24 00:31:54)
标签:
杂谈 |
两种高考改革,不怕不完美只怕没行动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3月23日《新京报》)
由于扩招的持续、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同时,一些与教育并存的问题也浮出水面,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制造业行业,遭遇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尴尬。毫无疑问,这样的矛盾,与我国职业教育滞后有关,因为其只占高等教育的10%左右。“找不到工作”和“用工荒”并存,这样的一对矛盾体同时出现,诉说着我国教育的改革,的确应提速。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与尴尬呢?数据说明一切。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披露了一组数据,“美国81%的工程专业学生一毕业即可胜任工作,印度有25%的毕业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中国的这一比例仅10%。”与此同时,2010年的《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也显示,从劳动力素质层面看,中国只能排在G 20国的第18位,所公布的指数值仅为美国的1/12,日本的1/10。数据不会说谎,这也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确很富余,但劳动力的素质却亟待提高。
如今,我国拟推出“两种高考”,即技术型高考和学术性高考。可以说,这样的举措不仅把对了脉更开对了方。前车之鉴便是德国,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荣誉主席罗兰·贝格曾解释欧债危机背景下,为何德国的青年失业率仅为7%,而法国、意大利则占到了30%- 40%时,提到的正是德国特有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如今我们的“两种高考”,其实与德国的双重职业教育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凡事不可一蹴而就,亦不可简单复制,国情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情况仍是必须避免的。就我国推行“两种高考”改革而言,仍需攻克一些难关。一者,则是要去除对技术型教育的歧视,技术型教育一直有“二等教育”的嫌疑,如这种思想与观念未能改变,技术型高考便可能遇冷,善意初衷便无法照进现实;二者,16岁就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虽然两条路都可以通往成功,但在我国应试化教育的大背景下,16岁的孩子还不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那对接的教育模式应该趁早“补课”。此外,无论是通过技术型高考还是学术型高考,高校皆不可忽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摒弃完全功利化的教育。
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对于高考改革而言,这话同样适用。就“两种高考”模式而言,那就是不怕不完美只怕没行动,既然其大方向是正确的,那不妨先改起来再说。众所周知,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那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去解决问题,这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