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大自主招生暂停”倒逼招考公平
12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牵头的自主招生“华约”联盟,发布了2014年招生的联合公告。不过,从2011年起即加入“华约”的中国人民大学,并未出现在公告名单中,“华约”7校联盟随之缩减为6校。(12月22日《法制晚报》)
人民大学暂停自主招生,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意料之中。此前,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调查、网上也爆出人大招生黑幕……这些事情,虽是腐败之事,却也让自主招生“背书”。自主招生无原罪众所皆知,但如无必要的配套措施,自主招生成教育腐败重地,也不足为奇。毕竟,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为的觊觎,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当招生权力可以兑现成现实的利益,一些人难免被利益冲昏了头脑。
因招生腐败深陷舆论漩涡,人大自主招生暂停一年,无论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选择,于教育公平而言,都是一件好事。据记者了解,清华大学招生办一位老师表示,人大退出“华约”一事,不是清华或者其他几所高校能决定的,“肯定是教育主管部门做出的”。同时她透露,教育部此前已传递出一个信息,即未来高校自主招生中将引入“进退制”。如果某些高校在自主招生中有问题,将给予类似“红黄牌”的警告,甚至暂停其自主招生的权力。教育部传递出的这个信息,无疑是有力的纠偏之举,也契合公众期待。
事实上,早在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即取消了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高校“点招”特权,所有招生计划对省内高校一律不留机动指标。按着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的说法就是,“教育公平改革要勇于向既得利益群体开刀。”诚如斯言,教育公平的改革,如果不向既得利益者开刀,那这样的改革就徒具观赏价值。如今人大招生深陷腐败漩涡,浙江方面的做法,的确值得借鉴。
客观来说,自主招生作为高考之外的一条新路,是高考改革的重要尝试。而且,从外国的经验来看,自主招生也是可行的,且能更加多元化地取“才”。眼下,自主招生的确出现丑闻、黑幕,甚至牵涉到腐败,但的确不宜“因噎废食”,毕竟,自主招生之所以有这样猫腻,还在于其自身制度设置的不完善。如不够公开透明、监管不够有力、纠错机制缺乏、问责机制甚少等等。因为没有足够完备的制度环境,才导致招生腐败频频发生。换言之,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自主招生有罪,而在于自主招生背后的配套制度不完备。
因而,人大自主招生暂停,招考公平公正当行。人大自主招生暂停一年,其实不是对自主招生的否认,而是想让自主招生更好地“以退为进”。这意味着,人大自主招生事件的发生,其实是一种倒逼的策略,倒逼我们的自主招生制度,要更加公开透明、要更加完善。毕竟,我们谁都不希望自主招生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那么,自主招生就应该以充分的信息公开来接受社会的监督,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招生不公,自主招生的善意初衷才能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