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可为零 解释不能也为零
(2013-11-04 01:00:09)
标签:
杂谈 |
“三公经费”可为零
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发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仅为2700元,今年的预算则为0。该信息公布后,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这样的数字是否可信?(11月3日《京华时报》)
在推进“三公经费”公开不断细化的语境下,缩减“三公经费”是大势所趋。之所以要缩减,就是要剔除其中有铺张浪费之嫌的三公支出,让“三公经费”回归到理性的轨道,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落到实处。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公经费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越合理越好,只要契合程序正义,且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么三公经费即便高一点,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如果没有必要的公开透明与程序正义,三公经费无论是高了还是低了都会引发质疑,这不,云南省招标采购局三公经费为零,公众还是提出质疑。
质疑者表示,作为省级招标采购局,难道真的不需要公款吃喝么?不需要和其他部门或企业有合作交流么?局里9辆公车突然没有了,这又是为何呢?网上传闻该局有变卖公车之嫌,这是否属实?等等。这些问题,成为网友质疑的靶子。尽管网友“东南西北风都吹”,但当地仍是“我自岿然不动”。记者的采访函,当地一直没有回复;记者直接到招标采购局的办公室去,得到的结局也是“领导这些天都在开会”,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但就在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文件要求,当前要重点推进9个方面的政府信息公开,其中三公经费赫然在目。此外,推进三公经费的详细公开,一直都不仅仅是民众的要求,而是自上而下达成的共识。可即便如此,为何当地仍不愿多做解释呢?这的确值得拷问。毕竟,公众对三公经费应有足够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如果仅有一个笼统的“三公经费为零”的表述,而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很难平息舆论质疑的,也会丧失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专家也表示,三公经费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为零的,而通过现实我们也知道这种可能性是的确存在的,为何?因为很多三公经费被“隐藏”了。一者,下级接待上级的公款吃喝,在上级部门是无法体现的,一个省级招标采购局的确是有这个能力的;二者,因为机关单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于前来办事的企业,公职人员会否“吃拿卡要”不商量?这也能“隐性创收”。三者,三公经费一般指通过财政拨款的支出,但是社会上流行“节日腐败”,那来地方政府小金库、乱收费等预算外的资金,也是不会体现在三公经费里面的。如此等等,可供三公经费“隐身”的地方的确不少。
至于云南省招标采购局而言,其三公经费的来源到底来自上面何种情况?的确需要一个解释。毕竟,当前的三公经费公开是有硬伤的,一方面没有验证机制,三公经费的准确率全靠道德自觉;另一方面没有问责机制,即便三公经费是虚报的也不会受到处分。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公经费基本上就靠“自编自导自演”了。但是,对于三公经费真相的追寻,却不能止步。换言之,三公经费可以为零,但解释不能为零,我们必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发挥监督权。
除此之外,完善三公经费公开的配套机制也应提上议程,如验证机制、问责机制等,不然,三公经费要想隐身、要想讨好公众、要想金蝉脱壳,实在是太简单了。那样的三公经费公开,也几乎没有正义性可言。我们的制度设置,必须一方面确保三公经费的详细公开,另一方面也要能预防三公经费的各种转嫁,如此才能抵达正义的彼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