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天天在买单 请问新鲜空气在哪?
(2013-09-25 21:37:50)
标签:
杂谈 |
民众天天在买单
过去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长1 .3%。很少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我国目前的发展程度。不过,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污染问题。中国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此前有人提出过“百姓要为呼吸新鲜空气买单”。国家发改委能源与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表示“非常赞成这个观点”。(9月25日《南方都市报》)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面对环境污染,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买单,这包括物质的,也包括身体的。一方面,空气净化器、加湿器、呼吸机、吸氧机……人民对呼吸质量的关注,让这些家电火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我们的身体,其实也是环境污染的试验品,孩子流鼻血事件、各地癌症村的诞生,无一不是对环境污染的一种控诉。这意味着,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付出的已经足够多了,但依然难以换来一口新鲜的空气。
我们为环境污染买单,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也是一种无奈之举,毕竟,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与健康负责,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着力去改善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尽管如此,这背后的权责问题,仍是需要厘清的。按着“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环境污染,民众自身的推力其实并不多,大多来源于企业的排污、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各种污染物。按着此原则,理应由企业和政府负责,但尴尬之处在于,政府和企业都有转嫁责任的能力,都能悄无声息地将成本转嫁到民众身上,这是必须警惕的。
厘清责任之后,的确应对症下药。退一步说,我们已经在买单了,那么请问新鲜空气在哪呢?据报道,2010年,在中国,室外空气颗粒物污染(主要指PM2.5)导致120万人过早死亡以及超过2500万健康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的损失。而《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到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1010.3亿元上升到4490.3亿元。一边是污染不断,另一边则是昂贵的治污路线,这样的矛盾现状,的确应及时作出调整。毕竟,我们要拒绝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而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于现实而言,2012年,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 .5和臭氧监测。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遗憾的是,因为公众获取PM2 .5值的渠道相对单一,很多地方的PM2 .5值,显然有美化的嫌疑。对此,有关部门的回应,让我们知道了标准的宽松,比如,我国新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即空气质量良好)规定的PM2.5的24小时平均限值为75微克/立方米,而美国则为35微克/立方米,泰国和斯里兰卡为50微克/立方米。
当标准宽松,且信息发布渠道单一,而即便所在城市重度污染也似乎并无官员被问责,这就使得PM2 .5值不好看似乎只是一个面子问题,而远没有达到一种惩戒效应。如此尴尬现实,必然会消弭制度善意。有网友曾经调侃称:“几场大雨终于把合肥的PM2 .5值降至合格水平了。”需承认,如此调侃虽有夸大其词之嫌,却也是一种警示,即我们已经在为环境污染、空气污染买单了,希望新鲜空气的获得,不能还那么难。
自然,要想新鲜空气不那么难求,一方面,需将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如此才能正视现实、直面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对改善空气质量不力的官员进行问责、污染大户进行整顿。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约束合力”,让呼吸新鲜空气成为一种可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