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行人路权优先”释放出“规则红利”
斑马线前,让行人先走。从9月16日起,南京公交行业“礼让斑马线,文明我先行”活动正式实施。15日,南京市文明办、交通局、交管局、城建集团共同发布活动总体方案、礼让标准及配套政策。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共有近1000条斑马线没有红绿灯,在各条线路前期进行摸底的基础上,9月16日开始公交驾驶员将遵循“321”的礼让标准,将路权优先让给行人。(9月16日《扬子晚报》)
南京规定“行人路权优先”,很多人感叹,这陷入了“规则万能”的误区了,也有人称这不就是底线么?还需要明文规定?的确,如今在斑马线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些事情哪怕你明知道就是规则与底线,你还是要明文来规定、明文来禁止?为何,因为常识人人皆知,但规则就是有很多人不遵守。这才有了斑马线上的“机动车油门一踩”、也才有了中国式过马路。换言之,在斑马线上,车和人似乎是对立的,都想着“先行通过”,这也导致斑马线附近“事故不断”,的确敲响了安全警钟。
对于“行人路权优先”的原则,这本是基本的社会底线,作为规定来重申,只是为了让社会更加关注与重视,从来减少交通事故、杜绝中国式过马路。只是眼下,一个尴尬的问题是,之前这“行人路权优先”,便早已是一种社会共识,但一直未被严格执行,如今这成为一种强制规定,就能“一强制见效”么?如果问题这么好解决的话,怕也无需等到现在了。
一直以来,中国式过马路很火,因其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一直争议不断。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一直存在,北京、天津、西安、杭州等地纷纷对“中国式过马路”亮“罚单”,引来“叫好”的同时,也引来“监管”的尴尬,因为人力监督远远不够。而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探讨,也早已抵达路权问题了,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李红昌曾表示,从最深层的原因来看,“中国式过马路”是城市路权资源配置出现了问题,行人路权没有得到重视,交通资源分配时没有得到优先分配,从而加重了闯红灯的现象。
对于路权的分配问题,国外也基本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日本、瑞典、美国和英国,行人拥有优先行路权,日英两国还设有可由行人控制的红绿灯。这些做法,的确值得借鉴。此外,红绿灯的规则,也有完善的必要。调查显示,在交通流量较大的路口,行人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秒,超过此时间限值,行人过马路的情况将“不受控制”。因而,如今虽然确保行人路权优先了,但制度完善的步伐仍需跟进。
必须承认,确保行人路权释放出“规则红利”,而这是杜绝中国式过马路、闯红灯的良好起点。推进制度的完善,要“以人为本”,让人看到守规则的便利,而不是“守规则吃亏”的尴尬。尝到“规则红利”,每个人才乐于去遵守规则。此外,行人路权优先,并不代表法不责众、滥用权利,在很多国家,不管是司机还是行人,一旦违规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且很难消除,这样的“规则设置”,同样值得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