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背奥巴马演讲”不宜过度解读
(2013-09-05 23:38:09)
标签:
杂谈 |
“学生背奥巴马演讲”不宜过度解读
9月4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三天,在学校的安排下,安徽合肥寿春中学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议论,“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针对家长质疑,该校副校长孙叶青称,在求学这个层面全世界都有共性。安徽大学教授王天根认为,奥巴马演讲很励志,给孩子读未尝不可。(9月5日《新安晚报》)
学生早读课集体诵读奥巴马的演讲稿,一些人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表态,言“崇洋媚外”者有之,称“文化入侵”者亦有之,说“文化取向”者同样不乏其人。简言之,这些人言之凿凿,只想表达一个态度,即早读课不宜集体朗诵奥巴马的演讲稿,因其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人的一片好意,的确不容否认,但这样的姿态,却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用鲁迅的话来说,这些人未免“敏感而又敏感”了。正如这所学校的副校长所言,在求学这个层面全世界都有共性,这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也才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毕竟,如果凡事都跟民族信心、文化信心、民族自豪感、价值观、世界观等扯上关系,一方面显得有些牵强,另一方面也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毕竟,如果解读者“一看到白胳膊就想到全裸体”,那谁也挡不住他的想象力,更挡不住他的强制解读。
因为奥巴马这个《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视频很火,我便搜索了视频和中文翻译稿,仔细听了一遍,发现这个演讲稿的确值得一读,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如其中“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但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等观点,其实是具备共性的,对美国学生适用,对中国学生同样适用。况且这个演讲稿本身,既做到了简约明了又做到了内容丰富,推荐给学生阅读,其实是恰如其分的。
曾有专家称,“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粉碎机’?”其实,“怀疑”往往是因为过于“敏感”。如对早恋、民间资本、网络、儿童性感装、影子银行等等的敏感,都见证了我们对这个时代与社会的怀疑。只是,在早读课背诵奥巴马一事上,背后的敏感又透露出一丝排外的气息。试问,如果我们过于固步自封,社会又如何进步呢?事实上,早读课背诵奥巴马不宜过度解读,其不过是为说服孩子上学找一个“亮丽的说服词”罢了。
于任何文化而言,“吸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早已达成的共识。而就文化、思想交流而言,从来都是没有国界的。换言之,早读课背诵奥巴马演讲稿并非洪水猛兽,亦不值得莫名惊诧,因为这不过是“取有用之演讲”学习之。不过,此事也如同一张试纸,检测除了复杂的社会心态。只是我们希望,凡是牵涉到对类似事情的评判时,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过于敏感;多一些理性互动,少一些“你跟讲文化,他跟你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