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申遗年耗3亿”须经得起程序正义考量

(2013-08-27 00:23:44)
标签:

杂谈

“申遗年耗3亿”须经得起程序正义考量

    /龙敏飞

825,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做客“金沙讲坛”,讲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她透露,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因此,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826日《成都商报》)

“申遗热”是不变的话题,各地为了申遗负债的报道并不新鲜;各地为了申遗成功投资甚大也不是什么新闻;各地申遗成功后涨价也是一种常态……围绕申遗热的讨论,从来都没有间断过,只是到底有多热?我们一直没有数字上的一种考评,如今,这个数字得到了量化,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透露,全国各地每年申遗须花费3亿元,这个数字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关键看其用在何处,是否用在刀刃上。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曾表示:“申遗热不是坏事,只是怎么来做。”诚如斯言,如果申遗热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是为了呵护我们的文化记忆,且经过必要的民意考量,那么即便每年投资30亿元,也完全没有问题。不过眼下的申遗热,却似乎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盲目。新闻中陈平就解释道——很多地方不知道如何拍摄“申遗”的宣传片,花了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都有;还有很多地方不清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的写法,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同时,各个地方还要请专家去当地考证,动员当地全部人员参加。

就这样完全不知道申遗怎么操作、如何操作便开始盲目投入资金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申遗没有错,甚至申遗热都没有错,但申遗“乱”就是一种大错特错了。毕竟,没有理性的申遗程序,没有科学的申遗方式,盲目地砸钱进去,就是让纳税人的钱财打了水漂,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财,就是罪不可赦的。此外,申遗成功后的“轻保护”、把申遗成功当成一棵“摇钱树”等做法,也见证着申遗热背后的“乱象”。这些“乱作为”,显然偏离了申遗最初的本意。

谈及当下各地的申遗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张柏认为:“申遗只是手段,借它促进文化遗产保护才是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旨归下,便要求申遗回归理性、回归常识。就眼下来说,申遗每年耗费的3亿资金里,有多少是经得起程序正义考量的?又有多少是拍脑袋决策的?这背后的关系,必须厘清。不然,便无法断定哪些申遗是理性的,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哪些申遗又是盲目的,是把申遗成功当“摇钱树”的。让申遗资金都能禁得起程序正义的考量,才能让申遗回归本来应有的秩序。

正如之前分析的那般,申遗成功只是文化保护的新起点,无论申遗有多少附加值,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都应是亘古不变的最大价值。自然,给“申遗热”降降温是一种理性的探讨,因为“降温”了,申遗才更有可能走进良性秩序,而不会像现在这般“乱象”。“申遗年耗3亿”只要经得起民意考量、程序正义考量,就没有问题,而如果经不起这些考量,便是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