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黄花菜凉了”提醒公权应带头守信
据报道,政府牵头倡导,企业出资回收。河南淮阳县部分农民在这样的承诺下种了近万亩黄花菜。可如今,黄花菜丰收了却无人收购,农民认为面临这样的困境是政府“失职”。(7月11日中国广播网)
“黄花菜都凉了”还真有“现实版本”,政府牵头倡导种植的黄花菜,到收购季节了,政府部门仍毫无行动,部分农民只好求助于媒体,才让此事有了一线“转机”。这样的细节陈述,的确让人惊讶,政府果真这样出尔反尔的话,不仅是不守信用,更会让政府部门的公信力碎了一地。之后,政府无论再干什么好事、再做什么对的决定,都会被认为是坏事、错的决定,这便是塔西佗陷阱,也是各地政府部门值得警惕的。
现实中,我们逐渐从“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维系社会纽带的关键环节便是“守信”,这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所体现。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造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正因为我们身处“陌生人社会”,守信品质便显得愈发重要,也显得愈发紧迫。
只是,因为我们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完善,不诚信行为还时有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不久前发布,其中指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这发布之后,引发社会强烈的关注与探讨,在探讨中也逐渐达成社会共识,即营造社会守信的氛围迫在眉睫,不过,要重建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仍需从公权力做起。
也有人将这诠释为“老不信社会”,即不管别人或政府部门做什么、说什么,我就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而此次河南淮阳政府牵头种植的黄花菜事件,再一次将政府的诚信度曝光于众。当应以身作则的政府部门,都不能守信时,社会诚信的缺失,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逻辑。这就是“领头羊效应”,因为政府部门不守信用,而且不守信用似乎又没有什么惩戒,在利益的驱动下、在各种不可告人目的的指引下,那不守信用的社会氛围,自然会愈演愈烈。
存在不一定合理,这样不守信用的氛围,只会让社会秩序更加混乱。因而,此次河南淮阳的黄花菜事件,不过是提醒公权应带头守信,毕竟,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兴。自然,要让政府部门守信,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发自于道德自觉;而政策兜底的行为,则是应对政府部门的不守信用进行处罚、约束。让失信者得到应有的代价、让守信者得到应有的社会褒扬,才可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毕竟,诚信行为的培养,也需要社会激励机制发挥作用。
只有政府公权力率先诚信了,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诚信的回归与重建,如今,河南淮阳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对淮阳政府的失信行为不能无动于衷,而应趁早行动,将失信行为扼杀于萌芽,毕竟此时“亡羊补牢犹未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