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举报”成为举报者的墓志铭

(2013-07-09 23:28:41)
标签:

杂谈

别让“举报”成为举报者的墓志铭

    /龙敏飞

广州惠州半职业举报人“惠阳欧伯”(真名李建新)78日驾车外出,在一路口被人驾车撞停后,遭3男子泼硫酸和刀砍。最终背部大面积烧伤,2根手指被砍断,手腕被砍伤,右眼被砍失明。网友称,惠阳欧伯一直坚持举报黑恶势力以及官商勾结事件,得罪了不少人。(79日《南方都市报》)

半职业举报人被泼硫酸、被砍伤,尽管真相尚未完全明了,公众还是将其阐释为“打击报复”。自然,无论真相如何,透过此事去探讨“举报人遭报复”的尴尬现实,仍是可取的。每次,有举报人被打击报复了,舆论的探讨皆会“甚嚣尘上”,众声喧哗之下,有公众的情绪宣泄,对报复者的深恶痛疾;也有公众的围观,因为他们笃信围观能带来改观;也有对事件本身的探讨,着眼现实才能改变现实。

每一次,举报人被打击报复了,皆会“始于热闹”。而社会共识的高度,也早已达到出台《举报法》了。众所皆知,我们眼下仍无专门的举报人保护法,有关举报人保护的规定,散见于《刑法》、《刑诉法》等法律中。不过,这些法规大多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细节、使得可操行性不强,也不能从源头上给举报人很好的保护。和法治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对保护举报人的制度,仍明显滞后。有这样的现实,才有了举报人频频被打击报复的尴尬。要保护举报人,仍需从法律的可操行性上去完善,出台专门的《举报法》,这已被不少专家学者挂在口头。

遗憾的是,尽管呼声不少,但法律条文仍是遥遥无期。而且,更大的悲剧还在于,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事情,也陷入了一个“始于热闹终于黯淡”的恶性循环中。一开始,公众和网友义愤填膺,随着舆论冷却,公众关注目标转移,保护举报人的呼声又逐渐减弱,而相关事件也逐渐成为“烂尾新闻”。这样的尴尬,似乎成为一个魔咒,每一次都是热烈地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但每一次又是渐渐地冷却,制度回应最终还是没有照进现实。可以说,每次对举报人被报复事件的“黯淡收场”,都是对打击报复者的客观纵容。

如何终结这个恶性循环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德国,在《刑事诉讼法典》里就规定:证人可不对个人情况作出回答,确定其身份的文件要存放在检察院保管;比如美国“水门事件”中的线人,在2005年当事人自己说出真相前,一直就是谜;再如我国香港特区,便实行严格的“单线联系”制度,几乎没有举报者因资料外泄遭到打击报复。这些经验,他们里面的“制度安排”,的确值得我们的司法机关借鉴,以便对举报人形成安全的“保护屏障”。

换言之,举报人被泼硫酸不能“终于黯淡”,我们必须要等到或换来制度的回应,不然,以后还有谁敢举报呢?那社会正义还有谁来呵护呢?当举报成为举报者的墓志铭,其最大的可能,便是让正义流浪,而这从来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局,那么,保护举报人制度的完善,便不应再停滞不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