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死都不下基层”是我们不愿承认的实话

(2012-08-09 01:19:23)
标签:

杂谈

“死都不下基层”是我们不愿承认的实话

 

    /龙敏飞

厦门大学一名女博士随校方赴福建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调研时,在微博抱怨称,吃的不好,什么乱七八糟的求: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并表示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该县统战部长称,调研期间遇上台风,县里建议不要到农村,吃住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88日《中国青年报》)

对这般“吐槽女博士”,网友也一如既往地发挥“吐槽”精神,大有将女博士“置于死地”的态势。“高分低能”、“趾高气昂”等略显贬义的词汇,瞬间成为这名女博士的“代名词”。作为一名女博士,说出这般“侮辱基层”的话语,的确有些不大合时宜。但在我看来,这名女博士之言辞或许不妥,但“死都不下基层”又何尝不是一种普遍化的社会现实呢?

众所周知,基层苦、累也就罢了,还往往并不具备“向上的机会”。一些地方,对这些下基层的大学生,大多有三年之期,过了这三年就赶人走,甚至不到三年就开始赶人了;还有一些下基层之人,则因为基层太苦、太累而承受不住,干不到三年便自己走了。这般逼仄现实的写照,正映射到基层的待遇之差、环境之苦。这般氛围,在人人都“追求向上”的社会,的确不是公众追求的“梦想”,而“死都不下基层”也不是个人的写照,而是逼仄的现实所迫。

现实之下,一些人之所以愿意下基层,源于能看到“向上的希望”,当这最后的希望也破灭后,那下基层的人只会越来越少,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就是现实。只是,这般话语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却不适合搬上“大雅之堂”。我们一方面追求更好更高质量的生活,对艰苦生活不屑一顾;而另一方面,又有一点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你可以说艰苦的基层生活不好,但断不能对其进行侮辱,这是最起码的人性与道德底线。

这般氛围之下,便不难理解女博士“死都不下基层”能引发舆论反弹了。我们可以谴责女博士的“遣词造句”,但却不得不正视她所言的“死都不下基层”背后的真问题,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现实,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承认罢了。“死都不下基层”的背后,是基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也是“向上的希望”逐渐缺失的真实写照。这是比女博士“雷人话语”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而除此之外,学校对学生个体人为素质教育的缺失,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有个俗话叫“你可以指点,但你不能指指点点”,同样的道理,对基层恶化的生态,你可以指点,但你不能指指点点,就后者而言,就如这女博士之微博,已不是一种对基层生活的“关注”,而是一种涉嫌歧视与侮辱的言论了,故而最后其迫于压力道歉也便在情理之中。

我们必须承认“不愿下基层”的现实,如此才能不“讳疾忌医”,也唯有正视这背后的问题,才可能让这项善意的国家政策最终得到“善果”,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锻炼人才,成为人才的选拔基地,而不是沦为公众批评的靶子。改善基层生态,营造更好的“向上的氛围”,破除拼爹魅影,才是众望所归之策,也才能将问题“标本兼治”。

http://b1.qzone.qq.com/ac/b.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