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收回拨款”提供了慈善互动范本

(2012-05-26 10:41:47)
标签:

杂谈

“香港收回拨款”提供了慈善互动范本

    /龙敏飞

24日,率团访问四川的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瑞麟向媒体回应援建绵阳紫荆民族中学被拆一事。他强调,港方将收回援建学校的200万港元,并将其回拨到特区政府设立的四川重建基金,四川方面表示尊重港方决定。另据官方消息,该校在拆迁中存在违规,相关部门正在进行调查。(524日《新京报》)

一直以来,国内慈善是非不断,善款不知去向传闻不少,而去年“郭美美毁掉了红会三百年根基”(红会副会长赵白鸽语),更让慈善陷入众矢之的。信息不透明、抽取过高、行政化意味太浓等弊端,逐渐呈现在公众面前,也成为公众口诛笔伐的对象。这般氛围之下,有人呼吁慈善重新洗牌,以呈现新貌合理分配公众的行善之心,但建议的做法与方式,大多来源于制度的约束,换言之,一切还得依靠红会的自律与相关部门的监管。

而如今,香港收回拨款,却给我们带来一条新思路,即慈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单方面要求红会自律不是最优的方式,而捐款者适时适当地苛刻则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完善与推进。就绵阳紫荆民族中学一事而言,香港方面的做法,便提供了一个慈善互动范本。

一者,慈善不低调,释放正能量。香港从捐款开始,到如今这追回,一直都是高姿态,这一方面可充分促进信息透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企业或机构学习,让慈善价值充分体现。

二者,慈善问去处,具备正价值。在我们固有的慈善理念中,行善的完成符号是捐款出去,很少有人会主动自觉地去发问,自己的捐款去哪了。而香港却具备这样的积极能动性,更让人诧异的是,仅仅因为这中学改迁没有通知香港方面,却要求收回拨款。这看似苛刻、较真,但仔细一想,真正的慈善何尝不是这样呢?不苛刻一点,善款中饱私囊的几率太高了。

三者,慈善有追回,诞生正效应。我们不妨做一个完美的设想,如每一个人的捐款都能知道其去向,用于何地,用于何处,如果不知道便有权利追回,你想想,这样的慈善岂不是完美了?而这,从事实上来看,其实并不难,只需要信息充分透明即可。比尔·盖茨在谈到慈善机构透明度时就曾称,美国的基金会是公开的,所有的项目和捐款可以让公众随时查阅,这些值得中国借鉴。人家早已成常态之时,我们还视之如珍宝,显然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香港收回拨款”提供了一个慈善互动范本,也更加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一直在要求慈善机构应该如何如何做,政府当怎样怎样做,却未想过,每一个行善之人,都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只要每一个行善者都具备香港政府这种较真劲儿,慈善不低调,且要问去处,不知就追回,那慈善信息的透明度,还会如如今这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么?因而,解决慈善信息不够透明的顽疾,慈善机构与监管机构是一个环节,慈善者则是另一个关键环节。可以说,香港收回追款给了我们对慈善认知的另一个视角,有时,换个角度便“海阔天空”,诚如斯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