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选择“高兴”更是一种“无声反抗”
(2012-03-28 12:59:40)
标签:
杂谈 |
集体选择“高兴”更是一种“无声反抗”
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一名未成年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岁实习医生。随后,在某网站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4018人对此表示高兴。专家称,医患矛盾有政府指导的失误,有社会诚信的下降等因素。白岩松表示,媒体要反思,在报道当中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是在鼓励仇恨。(3月26日央视)
这个世上,从来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就没有无缘无故地恨。对“患者杀死实习医生”一事,六成网友选择“高兴”的选项,这瞬间被拔高到道德的至高境界,甚至于有人表示——有一种“高兴”叫做“没人性”。对这,我是全然不赞成的,我们素来就缺少黑色幽默的因子,对选择“高兴”的网友而言,我更相信他们是借此向表达一种“黑色幽默”,以此吸引关注,让社会再次正视隐患矛盾。在现代社会,一些我们缺失的精神,如自嘲、黑色幽默等,其实已经在网络上局部实现了。
即便真有人表达出“高兴”的意味,那也不代表选择的人就没有悲悯之心。一个最大的可能是,浮躁的网友,很少会看完新闻,一看标题就进行了选择。须知,在现实生活中,患者的确是弱者,在医院面前,他们只能是受害者,因为他们无力抗争,也无法抗争,尤其是不给钱就不治病的现实尴尬下,一旦医院的过错造成他们的丧亲之痛,这种情绪会最大限度地张扬。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有了固执的偏见,是两者对立关系与对立情绪的一种表达,在现实生活之中,再也正常不过,小摊小贩对城管便是如此。
我们真的无需过分从道德的高度去苛求每一个人,我们应该理解每一个自身所带有的群体焦虑与群体情绪。尽管医生本身也是当前医疗体制的受害者,以药养医、以药补医的大环境下,他们并无过多选择,自身也有生存与生活的权利,他们不是“活雷锋”,不可能像人民币一样让人人满意,他们只会做出更契合自己利益的选择,这本无原罪。无奈的是,当机制本身的弊端暴露,医患关系达到难以调和的矛盾时,机制本身还无任何的进展,那群体的焦虑便会以彻底反弹的姿态出现,六成网友选择“高兴”,又何尝不是一种群体焦虑的彰显与写照呢?
对网络民意的态度,我们不能全然相信,因为这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有着最为随性的表达,这最能贴近“真相”,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类似情况时,真实的表达便会转换成一种自嘲、黑色幽默、恶搞等形式的表达。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也是一个恶搞文化流行的社会,无力又无奈的看病难、看病贵,当持久呼吁毫无凑效迹象时,谁还愿意一本正经地表达与诉说呢?换一种方式的表达,或许更能吸引眼球,也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集体地选择“高兴”,我更相信是群体的一种“无声反抗”。
就现实而言,你会对鲜活的生命毫无知觉么?如若你仔细看了新闻,会对被杀的实习医生毫无怜悯之心么?显然不会,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没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有息息相通的情感共鸣。选择“高兴”选项并非一件关乎道德关乎人性的事情,而是关乎医疗保障机制的考卷。从道德的角度过度诠释人性,是肤浅的,也是无知的。一个不正常的答案背后,是情绪的表达,是焦虑的体现,但绝不是道德的诠释。只要解决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顽疾,我相信回答医疗纠纷的答卷,绝对会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