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难调的茅奖不妨交给历史检验

标签:
杂谈 |
众口难调的茅奖不妨交给历史检验
http://b1.qzone.qq.com/ac/b.gif
文/龙敏飞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8月20日揭晓,获奖作品之一张炜的《你在高原》共有450万字,相当于6部120回的《红楼梦》,以长取胜遭到广泛质疑。在5位获奖者中,除了刘震云其余四位均为中国作家协会的成员,不少人质疑茅奖成体制内的自我狂欢。(8月21日《重庆晚报》)
茅盾文学奖的结果终于揭晓,对这,有人赞扬,又为公众选出几部好作品;也有人质疑,张炜的《你在高原》长达450万字,真正看完的有几人?在如此褒贬不一的情况下,再加上这次五名获奖者,四名来自作协,还有之前入围者多数为作协主席或副主席,这就使得,茅奖再次置于舆论封尖上。
这样的争议,对茅奖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本来,公众扮演的角色就是旁观者,既不专业,也缺少深刻的认识,能做的,就是监督茅奖评选的公正性。这似乎也成为茅奖评选无视民意的理由。但问题的关键是,作品的好坏,不是几个评委说了就算的,还需要市场的认可,公众的认同,因为,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是决不能垄断的,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
当然,茅奖即便真的顺应了民意,什么《大秦帝国》、《盗墓笔记》等真的获奖了,同样会有人质疑茅奖的严肃性、价值观等。就茅奖而言,和其他所有文学奖一样,都是众口难调,只要其保持统一的标准,在同一根准绳上,就几乎没有任何问题。就如同诺贝尔文学奖一样,尽管是全球最高级别的文学省事,但也是年年饱受质疑,而托尔斯泰等公认名家的未能折桂,也让诺奖受到质疑,却从未减损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魅力。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任何作品的评选,都有评委一方的共同意见,只要这些意见不沾上人情味、官僚气,就没有任何问题。毕竟,茅奖好或者不好,评奖公正或者不公正,现在无论是专业的评委,还是不专业的公众,都缺少足够的话语权。
毕竟,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时间也是作品洗礼的最佳工具,好的作品,终会被人记住,而差的作品,瞬间就可能湮灭在书海之中。正所谓,茅奖好不好,历史自有公断,我们无须着急。
后一篇:“拜登套餐”现身 公众缘何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