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读懂“书中夹钱炒作”的无奈?
(2011-03-05 17:06:16)
标签:
杂谈 |
谁能读懂“书中夹钱炒作”的无奈?
文/龙敏飞
邱先生为了推销自己的书向书中夹钱并向媒体报料,以期带动销量。出版社人士表示,此系作者个人行为,与出版社无关。而邱先生自己则表示这是炒作,因为没人买自己的书很着急。(3月2日《新京报》)
用自己卖房子的钱出书,结果书的销量与预期相距甚远,于是,邱先生想到在“书中夹钱”来炒作,借此推销新书。你可以不屑于这样的炒作,你也可以阐述“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大道理,但这些行为对营造公平的图书出版环境,有积极意义么?因而,对于这样的一起炒作,真的只能是专家口中的“过眼云烟”么?我们不该对此进行分析,继而发现这背后潜藏的问题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发问:谁能读懂“书中夹钱炒作”的无奈?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是邱先生没事瞎折腾,但其实不然,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他最大的梦想肯定是自己的书很受欢迎很畅销,这点无可厚非。对于写作,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是:与其炒作不如静心写作。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为何邱先生的选择恰好相反呢?
这就不只是邱先生个人的原因,在我们图书出版行业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当下,作者即便安心创作,也很难有出头之日,一方面是图书汗牛充栋,只有给钱,出版社就帮你出;另一方面,很多成名成家的作家,往往也不是安心写作的代表,而是商家炒作出来,这就会形成“示范效应”。在这些背景下,邱先生的书不畅销,他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宣传力度不够,而不是自己的书写得不够好。这是环境的影响,也是当前图书出版的悲哀。
你安静地码字,在图书琳琅满目的当下,即便你的书是“真金”,也有可能被掩盖。源于此,图书出版的浮躁氛围就营造出来了。因而,当前的畅销书籍往往不是作者写得有多好,而是商家的炒作手段有多高明,而读者,则被商家牵着鼻子走。这久而久之,读者也就失去应有的辨别力,那对文学本身而言,其实就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这也是我们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写手,而我国的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却一日不如一日的真正原因。
我们无法苛求商家不炒作,因为最大限度地赚取利益是他们的本性,而呼吁他们的道德血液更似一种撒娇,在利益的驱动下,道德又算得了什么呢?存在即合理,但不一定公平,这样的的社会现实,于多文学青年而言,就是一种不公。既然我们不能拿商家开刀,那我们不妨从出版社入手,强化出版机制,以质出版,在出版的源头上管理好出版图书的质量。只有出版与畅销以质取胜,而不是由商家牵着鼻子走时,出版才有公平可言,也才能鼓励写手沉湎于创作而不是炒作。
文章发于3月4日《北京晨报》: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1-03/04/content_80081.htm
3月5日《楚天都市报》: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10305/ctdsb1316713.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