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自主招生“受伤”看教育信誉困境

(2009-12-02 07:42:41)
标签:

杂谈

从自主招生“受伤”看教育信誉困境

   

    文/龙敏飞

 

近来,北京大学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又将高校自主招生推上了风口浪尖。一项调查显示,60.4%的人“赞同”自主招生,近7成被调查者担忧自主招生过程中难免存在权钱交易。(据1124日《中国青年报》)

“校长推荐制”余音未了,作为“自主招生”的形式之一,自主招生“受伤”在所难免——近7成被调查者担忧自主招生过程中难免存在权钱交易。这样的调查颇耐人寻味,因为受访者到底涵盖哪些人群并没有提及。不过,无论其涵盖的幅面有多广,笔者发现一个甚有意味的现象,那就是如今无论怎样的教育改革诞生,总是质疑声占了主流;可是同时,要给现有的教育机制评价时,其得分却又低得可怜,如此自相矛盾的事实,用“既让马跑得快,又不让马吃草”形容恰如其分。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有孕育其诞生的土壤,可以说,正是当前教育的丑态百出让公众丧失了对教育的信誉,才有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论文抄袭蔚然成风,高校腐败渐成趋势,而一个又一个“罗彩霞”式的人物不断地被媒体发掘……话虽说能力跟人品没有关联,但高校以如此“品质”去进行的“改革”,有几分是为国家输送人才值得商榷,更令人信服的恐怕是玩着文字游戏为某一方的利益服务。

可以说,如今对教育的态度分化为以上两类,一是多数的人要求改革,但又对教育的“自我改革”不自信,对改革又无处下手;二是当前机制下既得利益的群体想法设法维护当前的利益格局,以确保“长宜子孙”。其实,这两者都有自己的固执和误区,前者对改革犹豫不决,那么永远就不可能有所进步;而后者以为自此便可“长宜子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鲁迅早就说过:“倘使不给其生存的技能,是不可能‘长宜子孙’的”,鲁迅的话可谓一针见血。一味地给“后代”营造最好的环境,往往会适得其反,只有公平地参与竞争,才能磨练一个人的毅力和品质,就如俗话“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是一个理儿。

教育信誉的困境已经让高校改革步履维艰,校长推荐制依然没有摆脱唯分是举的弊端,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当前教育机制和教育氛围的影响。一直以来,高校行政化便饱受质疑,如今,要想走出公众的“信任危机”,去行政化乃当务之急;其次,便是改变城乡二元化的格局,让教育资源分配均衡;再者,“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教育公平”是不相违背的,“校长推荐制”就应该推荐怪才偏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能否申请“第三方改革”。在刑事案中,“第三方调查”往往因为没有利益想干总能还原事情的真相,无论是南京的“婴儿死亡”,还是上海的“钓鱼执法”,让其自证清白往往是荒谬的“自救”。如今,教育改革如果从教育内部发出,是否也要顾及整个关系网的利益格局呢?这点不得不深思。故笔者认为,借鉴“第三方调查”去尝试“第三方教育改革”未尝不可!

 

文章发于12月1日《中国商报》:http://www.cb-h.com/news/zs/2009/1130/09113035BGA86HGCJD2574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