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最后谈话是高教改革指明灯
文/龙敏飞
钱学森去世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近日被整理出来。谈话内容是有关科技人才培养问题。钱学森称,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独创的东西,缺乏创新精神。
钱老最后的谈话谈不上如何一针见血,但绝对是“实话实说”,可谓字字真挚,句句情切。多年来未有诺贝尔奖的尴尬,困扰的不仅是一代人,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作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钱老最后的心愿令人仰慕——从不为自己着想,时时刻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很容易联想起中国著名画家赵丹临终前的最后说法——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这二老临终前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无论艺术还是教育,国家要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也不能事无巨细全部都“管”,而应该把握好分寸,注意好火候,切勿过之则不及。作家巴金一生践行的便是讲真话,实事求是。如今看来,钱老也好,巴老也罢,最终将真话留在人间,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进,令人景仰!
犹记得,纪宝成一语惊醒梦中人——最大博士群在官场。完全可以预见当前学术不端有多严重。立马又有评论员及时跟进——“最大官场又何尝不在高校”?这话可谓振聋发聩,将高校教育和官场的勾结完全曝光在公众面前,不留丝毫余地,敲响了教育界和学术界的警钟。这可能便是身在高校与官场中间徘徊的钱老最切身的感受。于是,他在临终前的最后几年,他反复强调这件事情,可见其心愿未了,“社会”仍需不断“改革”。
毋容置疑,钱老最后谈话便是高校教育的“指明灯”。我们的科学技术得不到世界最权威评价机构的认可,这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从自身找问题。从学术不端再到武大腐败案等高校案例,我们知道高校教育这潭水的确够“黑”。充满铜臭味的高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顶尖级的科学技术人才,因为“铜臭”可以腐化人的心灵,磨灭人的优良品质,你看,那么多贪官落马哪一个不是“利”字当头。
问题是的的确确存在的,钱老的心愿未了也是实情。“被挖掘”出来的钱老的最后谈话能够激发多大的“蝴蝶效应”,继而推进高校教育进行自内而外地改革,这才是公众最期盼的事情,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尽到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文章发于11月7日《九江日报》:http://epaper.jjxw.cn/jjrb/html/2009-11/07/content_37169.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