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启发式思维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2011-05-28 22:17:01)
标签:

英语

思维

方式

原则

教学

课堂

重要部分

分类: 学习技巧

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构成我的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被很多人熟悉。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产生明显效果我认为,也许是一些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要领没有真正领会,或者说没有真正掌握这种教学方式的巧和运作方法所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太过跳跃性,缺乏循序渐进,导致很多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所以,我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时需要考虑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我们知道,一节好的堂必然由几个环节组成,其中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一个个、一层层,环环紧扣, 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结合起来运用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思维方法,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的卓有成效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一定要“启”的及时,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或遇到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应该第一时间抓住本质要害给予点拨,只有这样,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还要注意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3、实效性原则

    教师在设计启发式教学时,一定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爱好等最好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因材施教。不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启发的知识材料最好选用大多数学生有能力掌握,最好是他们曾经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启发,我想一定能达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的效果。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特点,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4、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的人所以在课堂上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讲求教学方式,最好在课堂上多一些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反之假若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所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凸显启发式教学的效果。

思维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容易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习运用一些方法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基础。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上这课时,教师可以拿出曾经去过的主题公园的简介和地图,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教师在课上表现出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脑细胞的活跃能起到很大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表现出开朗、积极的一面,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进而调动起他们思维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某一新的多义词汇时,可以利用一些情景片段或画面让学生自己体会不同情景中的不同含义,这样,孩子不仅能够理解这一词的多种用法,而且还能在不同情景片段或画面的帮助下加深记忆印象。
  设疑法
  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考察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此文章来源于剑桥国际教育:http://www.cges.com.c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