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应慎言“切糕党”

(2012-12-14 09:32:45)
标签:

杂谈

此前,由于一种叫做“玛仁糖”(切糕的传统名字)的食品所引发的纠纷,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舆论热潮。经媒体调查得知,不少维吾尔族年轻人由于受教育有限、家境贫困,才只得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蜗居。他们绝非为非作歹之徒,却苦于无法融入当地社会。沿街售卖切糕,绝非一份值得羡慕的生活。(《南方周末》12月13日)

只要上网,谁没看到过几个有关切糕的笑话呢?打开微博,搜索“切糕段子”,便可以得到14万条结果。这些段子无一不是以切糕的密度、质量或价格为主题,恶搞意味极其浓厚。一时间,切糕成了全民调侃的对象。

但其中有一个值得警惕的词——“切糕党”,比如媒体网站左一个“揭秘新疆切糕党真相”,右一个“特警大战切糕党”,早在2009年时就有媒体报道“破获切糕党”。日子一久,人们就往往把新疆人和“切糕党”混为一谈,甚至连新疆自治区都被称为“切糕省”了。

不难看出,这股由媒体与民众相互作用力导致的“标签化”倾向,已经将新疆人群体打上了“强买强卖、不法经营”的烙印。而一旦某个群体被习惯性地标签化之后,必然会影响社会公众对这个群体的印象,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实际上,我国此前已经不乏此类地域标签,诸如“河南出骗子,东北出黑帮”之类,这些说法毫无疑问是经不起推敲的。俗话说“人过一百,样样不缺”,包括新疆在内,这些人口输出大省由于前往发达地区务工人员较多,行为不轨者的绝对数量多也是正常现象。但在“负面信息流通快、先入为主”等传播规律的作用下,公众难免会产生刻板的群体印象。如果此时媒体再进行标签化报道,就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个体事件扩大化、符号化。在从众心理严重的当下,该群体就难逃被标签化的命运了。

个案是个案,群体是群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不能抱着“楚王当着晏婴的面,说齐国人‘善盗’”的心态看待其他民族。而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就更应当注重报道伦理,恪守事实准则。无需赘言,某些卖切糕的新疆人的确存在强买强卖的现象,对于这些人,必须以法律规范其行为,正如有论者言“哪个民族的切糕都不值16万”。但如果将这种不良形象强加给整个族群,则是武断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博士阿不都艾尼的调查,北京的维族流动商贩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南疆农村。而影响他们生计的,除了文化水平低、普通话水平差之外,就是整个社会无时无刻不给予他们的歧视。比如一名40岁的维族商贩就抱怨“不能象别人一样自由做生意”,而另一名商贩的话更直接“要是能像其他人一样租到房子和营业场所、能办到营业证,我会挣到钱的。”

他们不是“切糕党”,他们也如同其他进城务工人员一样,希望凭借双手换取劳动报酬,社会究竟应以平常的心态对待,还是以戏谑的口吻和以偏概全的标签使得他们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媒体应该以身作则,别再给这些流动商贩扣上“切糕党”的帽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