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是钱慌不是钱荒

(2013-06-24 16:06:33)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斌

  进入六月,资金市场陡然紧张,作为市场利率风向标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各档利率曲线联袂快速上扬,并不断刷新“海拔”纪 录。市场上各种“爆炸性传言”一再出现,又一再“被辟谣”。原本善解人意,武功高强的“央妈”这次却相当的淡定,机构记忆中熟悉的江湖救急的身影并没有出 现。市场哀鸿遍野,甚至有人喊出“钱荒来了!”。

  想想在微博上随便喊一嗓子 “货币超发,世界第一”就可以轻松涨粉儿的光景还历历在目,恍惚就在昨天。咋能就缺钱了呢?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到该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97.4 万亿元,同比增长13.8%;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0%,比年初增加8.2 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 亿元;社会融资增长较快,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融资结构更趋多元。

  报告特别指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行,12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下降1.23 个百分点。看这组数据,怎么也不可能弄到市场闹“钱荒”的地步。

  2007 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表一)

    单位:人民币、亿元

http://s1/mw690/61132659tdfe1c8c1c2f0&690

  央行没少给,商业银行没截留,说明上游来水没有少。但市场“叫渴”却也不假。水到哪里去了呢?

  从“表一”可以得知,在社会融资规模扩张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融资种类是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尽管“表一”的统计口径是“当年增量”,不是当期全部存量,也不能分离出当期到期因素,但仍能反映出社会融资的结构性变化:银行部门外融资发展十分迅速。

  再回到市场的现实。除了“表一”统计范围内的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发展迅速以外,依托信托法律框架发展起来的受益权、理财、资管等被称之为“某某 计划”的新型融资工具发展也极为迅猛,它们应该才是银行部门外融资的主力,而这些“计划”似乎还没有纳入到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中,受到的监管也相对较弱。

  这些被冠以“创新”的计划是钱荒的根源吗?

  我们再来看看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供的信息(表二)。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的总趋势是逐步走高。虽然增长幅度并不显著,但如果考虑到目前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直接融资市场显著发展、以及实体产业投融资持续低迷的现状,货币乘数这个增幅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

  http://s5/bmiddle/61132659tdfe1d00ab8b4&690

  这个不合理的增长可能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无论是在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还是各类计划、理财、资管产品市场,银行部门仍是最大的玩家!银行仍是社会资金最大的动员力量!它们或多或少借助银行扩张了信用。

  依附银行部门的资金动员能力,各种拆长接短的资金对接产品大行其道也就有了部份理由。但更大的市场诱惑力还在于,这些“银行部门外融资”初始利 率很高,二次配置的收益率惊人,导致各类机构趋之若鹜。市场的共识是,能承受较高初始利率的融资主体通常是平台、矿业、地产等,而这些多少又都与政府的投 融资活动相关……。

  实体经济疲软乏力,而“钱生钱”的市场却一片繁荣,能不引人警惕?

  写到这里,走神想到了武侠世界的“吸星大法”。内力充盈却不受控制,如无“易筋经”洗经易髓,必终受其累。

  情同此理,目前的市场与其说是“钱荒”,还不如说是“钱慌”。如果是“钱慌”,就必须从调理机体入手,而不能继续放钱赈荒。

  这,可能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旋律吧。

  (本文数据摘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本文作者介绍:信用评级老兵,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从事银行、法律工作。)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