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是钱慌不是钱荒

(2013-06-24 15:49:08)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斌

  进入六月,资金市场陡然紧张,作为市场利率风向标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各档利率曲线联袂快速上扬,并不断刷新“海拔”纪 录。市场上各种“爆炸性传言”一再出现,又一再“被辟谣”。原本善解人意,武功高强的“央妈”这次却相当的淡定,机构记忆中熟悉的江湖救急的身影并没有出 现。市场哀鸿遍野,甚至有人喊出“钱荒来了!”。

  想想在微博上随便喊一嗓子 “货币超发,世界第一”就可以轻松涨粉儿的光景还历历在目,恍惚就在昨天。咋能就缺钱了呢?

  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到该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 余额为97.4 万亿元,同比增长13.8%;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0%,比年初增加8.2 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 亿元;社会融资增长较快,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融资结构更趋多元。

  报告特别指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继续下行,12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下降1.23 个百分点。看这组数据,怎么也不可能弄到市场闹“钱荒”的地步。

  2007 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表一)


 单位:人民币、亿元

年份 社会

  融资

  规模

其中:
人民币

  贷款

外币贷款 委托

  贷款

信托

  贷款

未贴现

  银行承兑汇票

企业

  债券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2007 59663 36323 3864 3371 1702 6701 2284 4333
2008 69802 49041 1947 4262 3144 1064 5523 3324
2009 139104 95942 9265 6780 4364 4606 12367 3350
2010 140191 79451 4855 8748 3865 23346 11063 5786
2011 128286 74715 5712 12962 2034 10271 13658 4377
2012 157606 82035 9163 12837 12888 10498 22498 2508

  央行没少给,商业银行没截留,说明上游来水没有少。但市场“叫渴”却也不假。水到哪里去了呢?

  从“表一”可以得知,在社会融资规模扩张中,增长幅度最大的融资种类是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尽管“表一”的统计口径是“当年增量”,不是当期全部存量,也不能分离出当期到期因素,但仍能反映出社会融资的结构性变化:银行部门外融资发展十分迅速。

  再回到市场的现实。除了“表一”统计范围内的信托贷款和企业债券发展迅速以外,依托信托法律框架发展起来的受益权、理财、资管等被称之为“某某 计划”的新型融资工具发展也极为迅猛,它们应该才是银行部门外融资的主力,而这些“计划”似乎还没有纳入到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中,受到的监管也相对较弱。

  这些被冠以“创新”的计划是钱荒的根源吗?

  我们再来看看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供的信息(表二)。2011年以来,我国货币乘数的总趋势是逐步走高。虽然增长幅度并不显著,但如果考虑到目前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直接融资市场显著发展、以及实体产业投融资持续低迷的现状,货币乘数这个增幅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

  2011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乘数(表二)

  2011年2Q 2011年4Q 2012年2Q 2012年4Q 2013年1Q
货币乘数 3.84 3.84 4.06 3.86 4.08
增加值 0.08 0.08 0.27 0.07 0.22

  注:增加值都是与上年年末比。

  这个不合理的增长可能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无论是在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还是各类计划、理财、资管产品市场,银行部门仍是最大的玩家!银行仍是社会资金最大的动员力量!它们或多或少借助银行扩张了信用。

  依附银行部门的资金动员能力,各种拆长接短的资金对接产品大行其道也就有了部份理由。但更大的市场诱惑力还在于,这些“银行部门外融资”初始利 率很高,二次配置的收益率惊人,导致各类机构趋之若鹜。市场的共识是,能承受较高初始利率的融资主体通常是平台、矿业、地产等,而这些多少又都与政府的投 融资活动相关……。

  实体经济疲软乏力,而“钱生钱”的市场却一片繁荣,能不引人警惕?

  写到这里,走神想到了武侠世界的“吸星大法”。内力充盈却不受控制,如无“易筋经”洗经易髓,必终受其累。

  情同此理,目前的市场与其说是“钱荒”,还不如说是“钱慌”。如果是“钱慌”,就必须从调理机体入手,而不能继续放钱赈荒。

  这,可能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市场的主旋律吧。

  (本文数据摘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本文作者介绍:信用评级老兵,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资信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从事银行、法律工作。)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