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信所食堂
中信所食堂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34
  • 关注人气:2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熘”、“溜”字辩

(2021-04-02 14:28:41)
分类: 饮食文化

  “熘”、“溜”字辩

    烹饪术语中,有些说出来语音对,写到字上就错了。如脢子肉写成梅子肉,木樨汤写成木须汤,汆白肉写成川白肉,爱窝窝写成艾窝窝等,时今,溜又多写为熘,也是音同义异。本文仅就熘、溜试作字辩,兼议溜法定义。

     “熘”一得

“熘”字晚成。1983年修订版《辞源》中尚未录入此字。该《辞源》“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可知“熘”字之造在道光以后,抑或先前已有,因未为社会公用,无资入典。

1979年修订版《辞海》中,始录“熘”字,只释为“同餾。”无他释(见其下卷“火部”3578页)。亦可知“熘”是专用字,与馏义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米一蒸曰饙,再蒸曰馏。”“饙”字之义指蒸饭,若冷却了再度蒸热则为馏,亦为熘。

比方饭店酒楼为婚宴落桌,通常是将四喜丸子、扣肘等大件预先制好、蒸成,上席前及时蒸热,以便出菜快捷。此法为馏,即熘。

以往,我们鲁鱼亥豕,须正本清源。

    “溜”字入馔

“溜”之则很古老,汉前已有。《说文。水部》释“溜”为:“水。出郁林郡。从水,留声。”可知“溜”字初义为河流名,发源于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溜水即今柳江。

后来,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溜”字又有了引申义,一指小股水流,二指檐滴水处,如檐溜、承溜,三指滑动、圆转,如溜冰,宋人邵雍有诗云,“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伊川击壤集.插花吟》),四通“蹓”,如溜达,五指连贯,如“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今语谓“嘴皮子挺溜”。但清以前的文献中,目前尚未发现有“溜”字入馔的记载。

直至清代中期,“不著撰者姓名,盖相传旧抄本”的,《调鼎集》中始见“醋溜变蛋”一馔,其做法为:“(变蛋)切块入油脂炒,加豆粉、盐、酒、醋。”文中所录过于简略,又似炒法成馔,而且“加豆粉、盐、酒、醋”的次序也失宜,应为“加醋、酒、盐、豆粉”,因豆粉是最后用来勾芡的。尽管有这些不足,但毕竟是“溜”字入馔的历史存真。

民国初年薛宝辰的《素食说略》也录有两款溜馔,但“溜”不在馔名里,是在操俎过程中。一为“山芋圆”:“山芋去皮蒸熟,以木杵臼捣之,愈捣愈粘。捣成,加盐及姜米丸之,噗以面粉,以猛火溜炸之,而不是先溜后炸。搭芡起锅。或不搭芡即可”。二为“溜荸荠”:“荸荠煮熟去皮,整个缠以糊粉,猛火溜炸之,搭芡起锅,甚脆美。”

这里须作补释:一是“溜炸之”宜录“炸溜之”,即先炸后溜,而不是先溜后炸。二是“搭芡起锅”之前,应该有味汁投入,不然何以能搭芡?三是“馏荸荠”的“馏”字用之失当,因为荸荠是煮熟后再以炸、溜而成馔,故与“馏”无关。然而此二馔虽录之有欠,我们仍能得知,这是两款炸溜之馔,今语可谓焦熘山芋圆、焦溜荸荠。据此推测,素馔历来有“仿荤”传统,荤馔中使用炸熘法,应该还要早些。但早到何时,须作探究。

因而推断,“溜”字入馔约发端于清中叶,且落实到变蛋上。这是不是将“溜”字的滑动、圆转之义与变蛋在锅具中的“滑溜”状态接榫了,便会意出“溜”之谓?不然,该如何解释“溜”字入馔的具体原因呢?事实上,醋溜变蛋中的“溜”的价值是使古代烹饪法在文字取义方面又有了一种重要突破。以此为发端,一宗以溜法制馔的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从而丰富了中国烹饪的宝库。

如今,醋溜变蛋已经演进成名馔。在扬州的传统菜谱里,此馔亦在其列,山东谓之“炸溜松花”,辽宁则谓之“焦溜松花”,你看,滑溜的变蛋因与“溜”字有缘,竟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烹饪法之一——溜发发端的重要引擎。变蛋有功矣。醋溜变蛋应该是溜法的“点灯者”。

   溜法定义

溜法,是将质嫩或鲜脆食材,如禽类脯肉,畜类脢肉、内脏、鱼肉、虾仁和青蔬茎部等,经改刀、加工成丸、条、小段、滚刀块、片、丁、丝等,多挂糊或扑粉、上浆,经热油炸至外脆里嫩或用温油滑熟而软,再用预先兑制的味汁在锅具中翻溜成馔的烹饪方法。又有将整鱼或鱼扇切成各种像形的花刀,或直接用水饪熟,或码味后挂糊经油炸至表面酥脆,再将制熟的味汁浇匀,或将畜类肠肚、山药、红薯等,改刀后直接经热油饪熟或炸透,再用味汁或熬成的糖浆溜之成馔,也谓溜。(如川炒鸡《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饮食类》)、煎烹法(如油煎鸡《宋氏养生部》)、糖缠法(糖熬成浆,“投以果物合匀” 《宋氏养生部》)和油灼法(如炮猪肚《随园食单》)演化、衍进而来。此四法较易递嬗为溜法,在变通过程中因发展出挂糊或扑粉、上浆的制馔工序,以此为主要特征,逐渐形成了选料质嫩或鲜脆、旺火制熟、味汁泼溜、快速操作成馔的溜法。

“溜”字入馔初见清朝中期,如醋溜变蛋《调鼎集》,为溜法以文字取义的先端。但不带“溜”字又近似溜馔的演化过程由来已久,其成型系显见咸丰以降。如碎溜鸡、口蘑溜鱼片、溜鱼片、溜鸡蛋(《清宫琐记》、《孔府档案》),其制法与今已无大别。清、民之际,溜法在京鲁、川豫、江浙、港粤等地均有长足发展,不仅形成了各种溜法的工序定格,在调味上也呈现出诸多味型。溜法通常分为四个连续的操作程序:

1.将改刀、码味的原料挂糊或扑粉、上浆。

    2.将其用油或水、汤热传导制熟。

3.兑制味汁或熬糖浆。

4.原料与味汁或糖浆溜合一起成馔。因使用的原料性质、糊浆扑粉和调味的不同,溜法分为焦溜、滑溜、软溜、糖溜四类。

焦溜:又称脆溜、炸溜、武溜。原料须挂糊或扑粉,经油炸至外焦里嫩,随即用味汁溜之成馔,或炸后再将味汁浇匀其上的方法。如山东武溜肉片、广东咕噜肉、江苏松鼠桂鱼、东北焦溜肉段、河南糖醋瓦鱼块、安徽葡萄鱼等。

滑溜多用禽畜肉类,切成丝、丁、片、条等,经码味、上浆,用温油划散至熟,再用味汁溜之成馔的方法。成品具有滑嫩鲜香的特征。如四川宫保鸡丁、浙江龙井虾仁、北京糟溜鱼片、香港醋溜石斑球等。

软溜通常用鱼料。如整鱼经加工后用水至熟,再将制成的味汁浇匀其上,如杭州西湖醋鱼,或用鱼扇,经改刀、码味后,用温油浸炸至熟,再用鲜汤、调味料溜之搭芡而成,如天津软溜鱼扇,或用鲜鱼肉切片,码味后挂蛋泡糊用净温油缓炸至熟,再用制成的白色味汁浇匀其上,如山东普酥鱼,成品具有腴软鲜嫩的特征。

糖溜是将糖熬成浆状,随即下油炸过的原料翻匀成馔的方法,今习谓拔丝或琉璃、挂霜。但此三谓俱指成馔之特征,其烹饪方法仍属于溜,即糖溜。用料多为干鲜果品、根茎类蔬菜及山楂糕、澄沙、汤圆、冰激凌配方等。拔丝者金黄酥糯、箸夹牵丝,如北京拔丝西瓜、浙江拔丝汤圆等,琉璃者光色如金,甚为甜脆,如满汉全席琉璃夏果、御府菜琥珀桃仁等,挂霜者糖霜雪白,甘香松软,如山东霜雪姜丸、辽宁挂霜丸子等。

溜法根据食材特质和使用调味料的不同,又有鱼香型,如鱼香肉丝,糟香型如山东糟熘牡丹鱼,醋香型东北醋溜白菜,糖醋型辽宁糖醋鱼仁,咸香型清真溜牛肚,甜脆型河南琉璃藕等。

但溜非熘,亦不同义,熘同馏,附属蒸法,故溜法不涉及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