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三事
烩三事,明代宫廷菜。由海参、鲍鱼、鱼翅、肥鸡、猪蹄筋等食材,加调料用小火慢慢煨成。明神宗万历皇帝最爱吃这道菜,菜名也是由他钦定的,足见此菜之珍贵。这道菜记载在明宦官刘若愚所撰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
刘若愚与《酌中志》
刘若愚是何许人也,他原名叫刘时敏,生于明万历十二年,直隶定远人。其家世袭延庆卫指挥,父亲刘应祺官至辽阳协镇副总兵。刘时敏十六岁时,因做一异梦,受梦中暗示,而自施宫刑阉割去势,万历二十九年,被选入皇宫,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天启初年,宦官魏忠贤擅权专政,魏公公之心腹太监李永贞司礼监秉笔,因为刘时敏擅长书法且博学多才,便派其在大内值事房经管文书。但是魏、李非正大光明之人,对刘时敏虽使用又颇多猜疑加以防范。刘时敏目击魏、李所作所为而又无可奈何,逐自改名为“若愚”,取大智若愚之意借此自警。
崇祯二年,魏忠贤阉党事败,刘若愚受牵连被群臣弹劾,贬职充孝陵净军。后因受诬告而蒙冤狱中。
刘若愚入狱后感到很冤,幽囚中的他悲愤不平,为了给自己伸冤,困境中的他并未消沉,他决定效仿太史公司马迁,在狱中蒙辱发愤著书,要把自己在宫中数十年的所见所闻一一详细记录下来,说理伸冤讨回自身清白。
书中揭发魏忠贤阉党专权,及魏忠贤死党们大量的各种活动记录。除此之外,书中还记录了大量的宫中生活细节,成就了这部颇具特色的明代杂史《酌中志》,刘若愚果然被平反开释重见天日。
《酌中志》原书23卷,后人节选其中有史料价值的第16卷至20卷校勘重印,题名曰《明宫史》。刘若愚身为宦官,常年在内宫活动,看到平常人无法窥视的宫迁实况,如宫苑建筑、大内规则、内府职掌、内臣佩服、皇室饮食时尚等,从而为人们提供了第一手宫苑生活的详实材料。如《酌中志》“火集.饮食好尚”作者逐月,有的地方甚至是逐日记录了皇宫内的衣着服饰和各味应时饮食珍味,记得非常详细,有时甚至十分琐碎。使我们看到了明代宫廷的饮食内容和节日时尚。
就说正月吧,从初一到三十面面俱到,此文很长,节录片断如下: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储生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大饮大嚼,为庆贺焉。门旁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檐楹插芝麻秸,院中焚栢枝柴,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檩或木杠于院地上抛掷三度,名曰“跌千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所食之物,如曰“百事大吉盒儿”者,柿饼、荔枝、圆眼、栗子、熟枣共装盛之……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于东直门外“迎春”,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赴春场跑马,以较优劣。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合菜。以棉塞耳,取其聪也。自岁暮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虫草、蝴蝶者。咸簪于首,以应节景。仍有真正小葫芦如豌豆大者,名曰“草裹金“,二枚可值二三十两不等,皆贵尚焉。初七日曰”人日“,吃春饼合菜。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耍灯市买灯。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内臣内眷,皆穿灯景补子蟒衣。灯市至十六日更盛,天下繁华,咸萃于此……先帝最爱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及笋鸡脯,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文中提到的三事为万历皇帝所爱。有人讲烩三事此菜就是佛跳墙的源头。
佛跳墙的由来
“佛跳墙”一词最早见于陈元靓《事林广记》,但其中所记载的做法与用料和目前常见的各式佛跳墙均有不同。
关于佛跳墙的做法与来历,也有诸多说法,有应试举子杂烩说、乞丐杂烩说、福建新妇试厨说、仿罗汉上素说等等不一。流传最广的是官衙之说。清末福州官钱局长官在家中宴请时任布政使周莲,该长官夫人为浙江人,乃烹饪高手,她让家厨将鸡、鸭,以及参、鲍、翅等海味至于绍兴酒坛中以小火煨制成肴,周莲食后大为赞赏,逐命自己的家厨郑春发学习,后经郑春发精心研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鲜,少用肉类,效果尤胜前者。后郑春发自己开了“聚春园”菜馆,继续研究,充实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肴香味浓郁,广受赞誉,此菜因用料广而全原名叫“福寿全”。一天,几名秀才来馆饮酒品菜,堂倌捧一坛菜肴到秀才桌前,坛盖揭开,满堂荤香的菜肴,秀才闻香陶醉,恰巧有和尚寻味而来。于是秀才即席吟诗作赋,其中有诗句云:“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从此“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名字。
“佛跳墙”的最突出之处就是香,凡是吃过此菜的人,都说中国菜里,论香,应该首推它,主要是源于它的选料和烹饪技艺。调配、烹制过程严谨复杂,有些选料限用特定地区的产品,用肉也限于特定部位,且刀法讲究,形状、大小、厚薄、长短都有严格要求。用料经过蒸、炸泡等多种烹调方法处理后,按一定顺序放进绍酒的坛子中,浇上用鲜鸭、老母鸡、猪肘子等熬制的汤,最后盖上荷叶密封,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煨制6小时。如此精料精做,使这道菜多汤、清鲜、和醇,咸中带甜,荤而不腻,食后唇齿留香,味中有味,妙不可言,营养价值自然也颇高。
“佛跳墙”是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传统名菜,誉满中外,被各地烹饪界列为福建菜谱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有专家考证,认为此制法是源自明宫“烩三事”。
烩三事
三事,此菜记载在明太监刘若愚在狱中所撰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先帝最喜用炙蛤蜊……又海参、鳆鱼、鲨鱼筋、肥鸡、猪蹄筋,共烩一处名曰三事恒喜用也。”此菜是用海参、鲍鱼、鱼翅、肥鸡等原料,加调料烩制而成。
咱们先了解三事是什么意思?古人谓三事,三职也,三事是指三种职务,什么职务?三事大夫为三公耳,三公乃司徒、司马、司空。三公之位谓丞相也,那是朝廷重臣呀。三事还可以作为量词,指三件。这里的三事,是指肥鸡为“一事”,猪蹄筋为“一事”,海味为“一事”。顺便说一下,海鲜一词在明代时没有,是清代之后才有此称谓,当时的名字叫海菜海味或直呼其名。这里的“事”,即“事件”的意思。如此海、陆、空“三事”混合,并用三公之名讳,足以见此菜之珍贵。
在制法上,佛跳墙与烩三事有同工异曲之妙,佛跳墙由海参、鲍鱼、鱼翅、珧柱、鱼肚、全鸡、全鸭、鸽蛋、鸭胗、火腿、肘子、猪蹄尖、猪蹄筋等18种原材料,佐以冰糖、桂皮、桂圆肉、绍酒、人参、枸杞、胡椒、盐、葱、姜等几十种辅料以绍兴酒坛小火煨成。整个煨制过程一气呵成,只能掀盖加料一次,临吃时再整坛离火上桌。如此看来,这种用参、鲍、翅为一事,再加肥鸡和猪蹄筋为另二事,以小火煨烩而成的宫廷大菜,就内容、形式、操作而言,实际上已具备了佛跳墙的雏形,关于是佛跳墙源头之说,也是有道理可信的。
烩三事的制法是将肥壮母鸡宰杀,沿脊背处剖开,去除内脏,洗净,剁成核桃块,入开水锅中略焯取出,洗净血污,入锅煮至五成熟待用。将鱼翅和蹄筋洗净,分别放入盛器,加酒、葱、姜、清水少许,上笼屉蒸熟取出,控去汤汁。鲍鱼洗净入锅加酒、清水,煮软。海参去泥沙,用清水洗净,入开水锅中略焯,去除腥味。最后,把肥鸡、猪蹄筋、海参、鲍鱼、鱼翅全部放入大砂锅或陶罐内或坛子里,加花雕酒、葱、姜、胡椒、火腿、花椒、盐、豆豉、鸡汤、上火烧开后,转用小火烩煮一两小时,至食物酥烂,汤汁浓稠即可,食用时,拣出杂物,另用餐具盛装上席。成菜汤浓,鸡肉肥鲜,香味浓郁,蹄筋和鱼翅、鲍鱼软烂而有弹性,汤肉共食,滋味醇厚,异常肥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