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等了个寂寞


早上看电视才知道昨天就脱伏了,三伏天已经结束,热气会慢慢消退。
昨天走路的步数少些,因为几天前就约好了晚餐,内容都规划得很细致。在汇景城附近,打算步行过去,几千步应该有,这样全天的运动量就差不多。晚餐算是被宴请,不过没关系,不可能影响公务的执行,没违反规定,可以放心吃喝,而且酒水也是打算自带,严格来说是合伙用餐。
下午四点多接到信息,说要请客的陈老板联系不上,微信无回,电话关机。
这段时间半城风雨,坊间传言甚多,而且猜中的概率很大,人心浮动,所以失联就不是小事。
不过陈先生的业务在民间,与公家无关,被纪监的同事请去喝茶的可能性基本是零,他目前还够不上那个门槛。今后如果想努力,可能也不容易,喝茶的事可以排除。
关键时候怎么会关机呢?
大概是出门溯源或者爬山,户外活动,手机关上后放在车里,而之前约好的晚餐忘得一干二净。
就是这种可能,忘记了,不必其他猜想。
推辞了他处的邀请,不料却等了个寂寞。
所以晚餐提早考虑,自行安排,很多优质的食材趁机处理掉。
他没有我的经验,重要的约定要用笔记下,时间接近了还要提前确认,才不会误事。
情况变化,就随机应变,,反正每个夜晚都必须美好。
茶三酒四,凑成一桌,席间有人开玩笑说近期不少地方那些熟悉的名字都有去无回,各地缺员严重,说不定会将老人抓去回炉,当壮丁用。这个就万万不可,这种玩笑开不得,自身的业务很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要坚守,不能分心,再接活就肯定力不从心。分内事之外,还要留点心思做后勤,安排些晚餐,所以守旧才是正理,我有闲情大家才能吃上好的海鲜。
大一点的事让年轻人去干。
多年以前就一直被认为胆小,不敢放开手脚,毕竟是拥有了一个很不错的平台。
其实怎么说呢,自我感觉也不是真的特别胆小,在几百人的群情激昂的人群里还那么淡定,按道理也应该小不到哪里去。
自己只是守规矩而已。
守规矩,然后建议同事们也参照。
没有规定不可以的就看情况、看需要做,不必想东想西;明令禁止的就坚决不做,不要有侥幸的想法。界限明确了,再复杂的事也非常简单,不至于出现意外。毕竟大家是要上班到退休,要生活一辈子,而非若干个阶段,所以尽可能要从长计议,规划好可预见的人生。
价值观不同,各人的运气也不一样,对于守规矩这样的想法,只是建议,不曾推销。自己得体,别人不一定合身,都凭感觉去做,平安就好。
接近开学,大家谈及百年品牌的名校日渐式微,有人认为是校长的不作为。其实未必,那是机制的问题,如果请孔夫子来领队也不一定能够干好。多年前要随机而不要分数线时就坚信这是在砸店,品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树立起来,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生源、师资、管理模式、校风培育等等,缺一不可,相互促进。把门槛撤了,“因材施教”便失去最关键的基础,原材料良莠不分,短板效益肯定越来越突出,然后外溢,反噬其他要素,形成连锁反应,一步步拖累,消耗。这是客观规律,清华、北大如果面向各高中来抽签取录,若干年后也是泯然众校矣。
前一篇:旧文还原:福建三明之行
后一篇:近期有做鸡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