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真的很难沟通


新厝区四十几份未建厝地,杂草丛生,积水成池,成为人居环境的短板。上次被拍照、被督办,于是村里立行立改,迅速平整,种花种菜,很是养眼。
剩下那些未曾被发现的呢,肯定也是要整改,要提升风貌。总体的思路是先排号,再对号入座,哪些人接管哪个地方,先纳入管理,看合适种什么就因地制宜来管好,不能这样荒废下去。
让同事安排时间到现场看,那些与厝主沟通好的就插牌,后续再来做。
同事去看了,然后打电话说不能插,有的水太深,有的完全没条件种植,要管理很不现实,插了牌村民看见也会笑。
我说先别想太多,插牌定位是第一步,说明开始纳入规划,上面那些得罪不起的人来了,知道这边有行动,可能就不至于恼羞成怒然后翻脸。
同事不解,认为如果这样做给上面的人看,毫无意义。
不是有无意义,是态度。上次指出一部分,还剩很多,都一样,必须整改。由于条件限制,无法那样投入,但可以用其他方式。
同事依然不认同,明明是荒废的地方,无法改造成小花园,哪里能够插牌,这样一来村民要笑话,上面来人了也会认为在糊弄。
有什么好笑的呢,先立牌,这是态度,是第一步,然后分配到人。实地查看,可种花就种花,水太深就种丝瓜,弄个小棚子。有些或许适合使君子,就种,有的水面太大,睡莲也是一种选择,依此类推。
不能就是不能,插了毫无意义,而且有反作用,同事依旧听不清楚我的意思。这就是敏感性的问题,叫做判断力,接下来是领悟力和执行力。上面对原来那种状况无法容忍,这边该改的就要尽力改好。这半点都不是形式主义,是态度的问题,你们心里是要不要整改,还是得过且过能拖就拖?
一些追责问责就是这样来的,老是想着客观原因,认为无法那样做。而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做,遇到什么问题就来想办法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有事了就怨天尤人,认为是倒霉。其实保护好自己的正确做法就是厘清思路,做该做的事,而不是思前想后,到最后不了了之。
有不同看法的估计还不止这位同事,接下来的进展可能就没法如预期,要说服到大家想通了,不那么容易。思想通了,才能带着好心情做事。
上次有个小场合,被建议说几句,也是谈到态度的问题。该做的、不得不做的就先不管难与易,先接受,然后考虑看从何做起,而不是一开始就想到了困难,想了一大堆如何推卸的理由。
前一篇:虚拟与现实之间
后一篇: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