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

分类: 日常琐事 |

很多年了,作为打工人,第一次清明节不用上山,感觉是非常的舒适,当然也清楚岁月留痕,被照顾了。
清明前几天一直在坛头生活市场打杂,做保洁,顺便等待传说中的远方来客,客人不是来买菜,他们要来交流其他业务。说内心话,是非常欢迎他们能来一趟的,别的地方不清楚,自己打理的区域完全经得起挑剔。该有的不会空白,不该出现的绝对找不到,经手的事,有自知之明。
客人没来,山上也轮不到,这个清明节没放假也算是有休息,很轻松。在山坡上和大路边吃了那么多年的盒饭,今年可以例外,看来晚上要弄些饮品搞出点仪式。
去年的清明,自己做得不彻底,心中有数,但那时是真的无所适从。大家人拦在路口把所有要上山扫墓的乡亲们劝退,理由是防聚集和防火。那么,如果他们一两个一两个陆续上去,不聚集,而且只带锄头或者砍刀,鲜花祭祖,杜绝半点火种,这样可以吗?前年明确不行,便坚决挡住,去年无明文规定,所以有机动。没办法,总是心太软,自己属于比较咬文嚼字的那一种,要认白纸黑字,寻找里面的主题词,判断,领悟,然后执行,而懒得去理会那些超范围的假设。
往事历历,很快就是一年。
在林区附近打工,每个清明节都是很早就要上山,连续两三天,早出晚归,除了苦和累,也曾经苦中作乐过。那时并无酒驾的说法,碰巧区域的落脚点是小建筑,有茶几沙发,于是便联系了送餐的工友顺便带半箱啫喱,每人几颗,和着饭菜小饮,为枯燥的清明节滋生出一点点情调。毕竟,在古人的眼中,清明节和酒是非常搭配。“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像这样的诗句就足以说明酒对于清明节的重要性。那两三年很不错,山上有花,也有酒,因而也有点诗意。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可能要算是最脍炙人口了,今年稍微有点应景,希望明年此时的雨更大些,这样就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不必为谁辛苦为谁甜。
前一篇:今日宜听雨
后一篇:值班的晚餐,经常在路上